躺著拍攝X光片和站著拍X光片的結果是否相同?兩者拍出來的結果可能會完全不同,不可拿來做比較
曾經有家長拿著小朋友接受完民俗療法,治療前後的X光片比較來找筆者,她接受連續2個月,共60次的整脊、推拿、按摩等治療,家長非常高興,因為X光片看起來脊椎變得比較直,不過這兩張X光片卻是在平躺下拍攝,而家長也提及,這個孩子在站姿下臀部還是歪歪的。如果在站立下,骨盆還是歪斜的,就要考慮真正的側彎可能還是沒有改變,或變化不大。如果要測量脊椎側彎度數,躺著拍攝X光片,對脊椎側彎度數的測量沒有意義,也曾遇到有患者因看腎臟科,拍攝了一張平躺腰椎骨盆的X光片,無意間發現脊椎側彎,腎臟科醫師說側彎有點嚴重,建議她接受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當這個個案前來評估時,發現她的姿勢不差,由背後來看,幾乎看不出有任何曲線,實在無法想像腎臟科醫師說的有點嚴重的側彎彎度。於是建議再重拍一張X光片,不過這次是站著拍攝,結果發現她的脊椎非常直,連一點微小曲線都沒有。
之前的文章中就有探討過,在平躺姿勢下,沒有重力的影響,也不需要神經肌肉控制姿勢,此時人體有點像木偶一樣,把它擺到什麼位置就會停在什麼位置,一開始擺得是歪的,就算沒有側彎的人,也可擺出側彎的樣子。
如果有側彎的患者,在平躺時將姿勢擺好,只要脊椎柔軟度佳,側彎度數都會比站姿來得好,所以要觀察脊椎側彎是否惡化或進步,一定都要在站姿下來評估,否則誤差會很大,如果有人說平躺和站姿下的X光片都是一樣的,其實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兩者有很大的不同,不可控制的變因會因為平躺姿勢下拍攝X光片而增加。
矯正S型曲線,只要先矯正主要彎度,次要彎度會自行變好?不符合實際臨床觀察,部份觀念錯誤不可盡信
已經有好幾位家長告訴筆者,有專業的醫師或治療師這樣告訴家長,只要胸椎側彎角度下降,上胸及頸椎側彎就會自然變好,因為胸頸側彎是一個代償性的彎度。我不知道這個論點,是這些醫療專業人員的實際臨床經驗?書本上看到的?還是最新的研究報告的結果?就筆者自己在臨床上的經驗,並非像他們所說,較大的彎度變好,較小的彎度就會自行變好,而且有非常大的可能是忽略較小的彎度,或是不同時加強治療較小的彎度,有非常高的比例會使較小的彎度變大,而原本較大的彎度可能只有微幅變好或同時惡化。只要是S型曲線,不論側彎角度的大小,一定要先”加強上面的曲線”,如果不顧及上面的曲線,是不可能同時矯正兩個側彎。若下面的側彎度數較嚴重,先加強下面的側彎治療,通常上面的彎度會隨著時間更加惡化。但若是先加強上面的側彎矯正,同時在姿勢體態上進行調整,通常可同時改善兩個彎度(請參考”脊椎側彎個案報告-一個月9度”)。
在此為大家說明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圖一及圖二均為S型曲線,圖一為頸胸腰三個曲線,圖二為胸腰雙曲線,不論是何種S型曲線,其實矯正的原理及方法都相類似,只要讓圖一及圖二的最傾斜椎體,變得比較水平,側彎的度數就會下降。
而典型的側彎治療方式就是以撐開側彎的凹側,推擠側彎的凸側,而S型側彎較不容易同時撐開兩個凹側,尤其是頸椎及上胸椎的側彎(圖一),其實針對這個部位的側彎,背架應該要由頸椎開始穿起,可是為了患者的接受度及美觀性,在台灣幾乎所有上胸頸椎側彎的患者,還是穿著胸腰側彎的背架,此時頸椎的曲線會被忽略(穿上背架後,頭部通常會往增加頸椎側彎的方向移動),結果會使胸椎側彎減少,但胸頸側彎些微增加,所以有很多醫師和治療師都會告訴患者,不用太在意些微增加的頸部曲線,只要胸椎側彎降低,頸部側彎自然會跟著下降。
但我們所遇到類似彎度的患者,並未照著那些醫師的論點,反而使頭頸部曲線增加。
我們就來看看如果以圖一為例,利用背架撐開胸椎的凹側,再推擠凸側後,會使側彎的凹側被背架撐開,第一節最傾斜的椎體,則會被跟著頂到更斜的位置。
我們曾在”脊椎側彎背架的迷思!迷失-上?”提到的翹翹板原理,將凹側的第二節最傾斜的椎體向上推,會同時將第一節最傾斜椎體頂上去,此時頸椎的側彎會變差,就算變差的幅度不大,可是頭部是往不好的方向走,脫下背架後,頭部還是會維持在不好的位置。
而背架公司的人會建議患者穿上背架後,要自己記得將頭部帶到左側回正,這樣就可確保同時矯正兩個彎度,其實這種說法是自己騙自己,這樣做並不會產生矯正的效果,因為人體維持姿勢會傾向達到平衡狀態,利用背架的外力,改變了身體原有的平衡反應,此時頭部更偏向右側(頸部側彎惡化的方向),使身體維持平衡的姿勢,若硬是要患者自己將頭帶到左側,他們會失去本來維持姿勢的平衡反應,不可能長時間維持在這種狀態。以這個患者為例,應該要先從頭頸部著手,頭頸部回正且能向上延伸了,下面的胸椎曲線也比較容易一起往好的方向矯正。
所以只矯正主要彎度,且主要彎度在下方時,此時會使上面的曲線更往不好的方向走,最後造成側彎角度惡化。
我們再來看另一種胸腰S型側彎(圖二)也是如此,這個個案穿上背架後(圖三),主要將焦點放在腰椎矯正,所以穿上背架後,雖然將腰椎凹側撐開了一些,但也把最上面最傾斜的椎體,推往更斜的方向,結果胸椎的曲線變得更差,所以由圖八的站姿來看,患者的肩膀被推向了左側。
所以矯正側彎不能先強調下面的曲線,一定要同時考慮到上下的曲線,絕不可能出現下面的曲線變好了,上面的曲線就會自己回正,所以當有醫療專業人員提出這個論點時,請他們拿出証明出來,是否真的在臨床上看到實際的例子,不可隨便拿個理由搪塞患者的疑問,否則對未來的側彎矯正,會產生極大且不好的影響。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都有提到過,某些可能對側彎有害的運動,但其實台灣孩子最難避免的是長時間維持低頭的動作,例如長時間讀書、畫畫、寫作業、玩電腦、玩手機當低頭點族等,這些動作都比偶而為之一次的任何運動,對側彎來得傷害更大。
所以與其擔心什麼運動不能做,更要擔心的是課業壓力對側彎的影響可能更深遠。只要有能力主動做出良好正確的姿勢,側彎的度數才不會被隨便一個動作及活動所影響,但只要長時間維持某個不好的姿勢,會使大腦難以抓取正確良好的姿勢位置,這也是側彎不容易矯正的原因之一。
很多家長會問如果選擇穿著背架,可以不要穿著那麼長的時間嗎?因為孩子不太能夠接受。或是為了美觀性及孩子的接受度,做了一件不適合的背架,就拿上面圖一患者的情況來說,他應該要穿戴連到頸椎的背架,將頸椎維持在比較好的位置,但為了讓孩子接受背架,所以製作了一件由腋下穿著的背架,而這件背架對頸部側彎的彎度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如果在有疑慮的情況下,若還有更好的治療選擇,當然不能妥協接受次一等的治療,要改變的是孩子的心態,要和孩子好好溝通,接受對他最好的治療,因為背架是要長時間穿著的治療,既然選擇了這種治療,就要確保背架不能對脊椎彎度及外部姿勢產生不好的影響,否則不但無法有效矯正脊椎側彎,更要擔心側彎惡化的問題。
之前也遇過側彎孩子的骨盆歪向右側,穿著背架後,反而使骨盆更偏向右,而且脫下背架後,家長也發現為什麼孩子的臀部老是歪向右側,於是便詢問筆者,為什麼治療了一段時間,孩子的屁股還是歪的呢?
這個個案每日穿著背架超過20個小時,每個星期來接受治療的時間不超六小時,我們該如何改變她的臀部位置呢?每次來治療時,她的姿勢持都還不錯,臀部也靠回中間位置,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將背架穿上, 也沒有機會練習良好的姿勢,在這種情況下,她的臀位置是不可能改變。
於是筆者要求家長去修改背架,但背架公司稍稍改了一下,可是穿起來臀部還是偏向右側,於是要求患者穿一段時間再觀察,而這段時間至少是三個月到半年,如果已經知道是有疑慮的治療,對姿勢產生不好影響的背架,為什麼還要等?等到側彎變更差再來調整嗎?
矯正側彎不能妥協,一定要確保進行每個運動時,身體每個部位都要維持在最好的位置,肌肉的收縮都要往好的方向進行,否則側彎難以被矯正,甚至會惡化,最常見的就是一個側彎變好,另一個彎度變差,如果同時想要兩個彎度都變好,就必需要嚴格的要求才有可能達到想要的目標。
另外有些家長會問,如果接受筆者的治療,那麼可以減少穿著背架的時間嗎?答案是只有當患者學會長時間維持良好的姿勢時,才可以減少穿背架的時間,但如果患者願意長時間的維持良好姿勢體態,說不定也不需要利用背架來協助矯正。
利用主動運動來矯正脊椎側彎,若不經常練習,通常不具有治療累積性,什麼是治療累積性?就是接受治療後脊椎直了一點點,如果患者回家後,不自己去維持良好的姿勢體態,下一次再來治療通常不會維持住前一次治療後的效果,雖然治療後有可能馬上變得比較直,但這種效果來得快去得也快。可是若能經常練習、熟悉良好的脊椎位置,那麼下一次再來治療時就具有累積性,從較好的位置再開始進行到更好的位置。
穿背架比較適合不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注意姿勢,不在意自己脊椎側彎的患者,不過這種人不論進行那種治療,矯正的效果都十分有限,通常只能將目標放在不使側彎惡化。所以千萬不要以為穿著背架,可減少側彎度數,脫下背架就能維持住這種效果,只要骨盆及頭部或頸部等部位,偏離人體的重力中心線過多,側彎度數不可能會下降,所以不該存有僥倖的心態,只要對任何治療產生疑問,應立即解決,如此才可達到減少側彎度數的目標。
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例子,比較圖四及圖五,圖四為未穿背架的姿勢,圖五為穿著不適當的背架,穿上背架後,改善了胸椎側彎,因為第12節胸椎角度明顯減少,而第六節胸椎的角度只減少3度(31度到28度),而最上面最傾斜椎體的角度則增加了2度(11度到13度),如果只單單從側彎及傾斜椎體的角度上來評估,這件背架對這個患者的頸椎彎應該影響不大。
可是我們再從身體的平衡性來評估,中間的藍線是正常人體重力中心線通過的位置,若脊椎沒有側彎,在站立下這條中心線應該由兩腳的中央,向上通過恥骨、薦骨中央、每節脊椎的棘突(中心點)、最後通過眉心,這是最省力的站姿,也是人體自然而然呈現的姿勢。
但出現側彎之後,側彎的部位會遠離重力中心線,但身體為了維持平衡,會儘量讓頭頸部和骨盆的中心位置接近(即頭頸維持在骨盆正上方), 所以產生了胸頸曲線,如此才能維持正常的站立行走,可是穿上背架後,為了矯正胸椎的彎度,將胸椎的側彎推向重力中心線(推向左側),頸椎的部份也同樣被推向左側,此時頸椎明顯遠離重力中心線,而頭部為了維持姿勢平衡,比不穿背架時更偏向了右側(由綠線的48.18增加到52.64),在這個姿勢下是不可能矯正胸頸椎側彎的,而胸頸側彎無法被改變時,胸椎的彎度也很難有大幅度的改變。
真正的側彎矯正是要讓左右兩側的最凸點,愈來愈接近重力中心線,而不是讓一個部位接近,而另一個部位遠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側彎只是換個部位變嚴重,運氣不好的話是兩個彎度都惡化,所以不能只看自己想看的地方,不想看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忽略它。
筆者在先前的文章中就提到過矯正脊椎側彎,不應過度強化某部份的肌群,如果一定要選擇一種運動的話,練習延展的瑜珈優於各式各樣的肌肉強化運動,因為不當的強化肌力,容易使脊椎及軀幹縮短,而適當的延伸,較能協助良好站姿的維持。不過未經正確訓練的患者,進行再多的延伸運動,也未必能減少側彎的實際度數。
筆者尋找許多書本及文獻資料,這些資料中並未特別提及一定要加強哪一條肌肉的訓練,以協助側彎的矯正,從筆者自己的經驗中也發現,側彎度數降得比較多的人,肌力並不見得強於側彎度數惡化或維持不變的人,身體維持姿勢要能找到最不費力的方法,才能維持的比較久,所以不應一昧地強化某些肌肉,有很多患者在調整姿勢時,都會過度用力,反而無法長時間維持良好姿勢。
所以不要存有不當的幻想,改善了某條肌肉或某個肌群,側彎就會自然改善,肌肉強度、及減少側彎度數是兩回事,太弱的肌肉會限制側彎運動的進行,但太強或太過用力的肌力,一樣會阻止姿勢體態的調整。
我們就來看看如果以圖一為例,利用背架撐開胸椎的凹側,再推擠凸側後,會使側彎的凹側被背架撐開,第一節最傾斜的椎體,則會被跟著頂到更斜的位置。
我們曾在”脊椎側彎背架的迷思!迷失-上?”提到的翹翹板原理,將凹側的第二節最傾斜的椎體向上推,會同時將第一節最傾斜椎體頂上去,此時頸椎的側彎會變差,就算變差的幅度不大,可是頭部是往不好的方向走,脫下背架後,頭部還是會維持在不好的位置。
而背架公司的人會建議患者穿上背架後,要自己記得將頭部帶到左側回正,這樣就可確保同時矯正兩個彎度,其實這種說法是自己騙自己,這樣做並不會產生矯正的效果,因為人體維持姿勢會傾向達到平衡狀態,利用背架的外力,改變了身體原有的平衡反應,此時頭部更偏向右側(頸部側彎惡化的方向),使身體維持平衡的姿勢,若硬是要患者自己將頭帶到左側,他們會失去本來維持姿勢的平衡反應,不可能長時間維持在這種狀態。以這個患者為例,應該要先從頭頸部著手,頭頸部回正且能向上延伸了,下面的胸椎曲線也比較容易一起往好的方向矯正。
所以只矯正主要彎度,且主要彎度在下方時,此時會使上面的曲線更往不好的方向走,最後造成側彎角度惡化。
我們再來看另一種胸腰S型側彎(圖二)也是如此,這個個案穿上背架後(圖三),主要將焦點放在腰椎矯正,所以穿上背架後,雖然將腰椎凹側撐開了一些,但也把最上面最傾斜的椎體,推往更斜的方向,結果胸椎的曲線變得更差,所以由圖八的站姿來看,患者的肩膀被推向了左側。
所以矯正側彎不能先強調下面的曲線,一定要同時考慮到上下的曲線,絕不可能出現下面的曲線變好了,上面的曲線就會自己回正,所以當有醫療專業人員提出這個論點時,請他們拿出証明出來,是否真的在臨床上看到實際的例子,不可隨便拿個理由搪塞患者的疑問,否則對未來的側彎矯正,會產生極大且不好的影響。
矯正側彎是否該強調避免某運動及動作?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都有提到過,某些可能對側彎有害的運動,但其實台灣孩子最難避免的是長時間維持低頭的動作,例如長時間讀書、畫畫、寫作業、玩電腦、玩手機當低頭點族等,這些動作都比偶而為之一次的任何運動,對側彎來得傷害更大。
所以與其擔心什麼運動不能做,更要擔心的是課業壓力對側彎的影響可能更深遠。只要有能力主動做出良好正確的姿勢,側彎的度數才不會被隨便一個動作及活動所影響,但只要長時間維持某個不好的姿勢,會使大腦難以抓取正確良好的姿勢位置,這也是側彎不容易矯正的原因之一。
矯正側彎時可否妥協,只做孩子能接受的治療或穿著有疑慮的背架?
很多家長會問如果選擇穿著背架,可以不要穿著那麼長的時間嗎?因為孩子不太能夠接受。或是為了美觀性及孩子的接受度,做了一件不適合的背架,就拿上面圖一患者的情況來說,他應該要穿戴連到頸椎的背架,將頸椎維持在比較好的位置,但為了讓孩子接受背架,所以製作了一件由腋下穿著的背架,而這件背架對頸部側彎的彎度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如果在有疑慮的情況下,若還有更好的治療選擇,當然不能妥協接受次一等的治療,要改變的是孩子的心態,要和孩子好好溝通,接受對他最好的治療,因為背架是要長時間穿著的治療,既然選擇了這種治療,就要確保背架不能對脊椎彎度及外部姿勢產生不好的影響,否則不但無法有效矯正脊椎側彎,更要擔心側彎惡化的問題。
之前也遇過側彎孩子的骨盆歪向右側,穿著背架後,反而使骨盆更偏向右,而且脫下背架後,家長也發現為什麼孩子的臀部老是歪向右側,於是便詢問筆者,為什麼治療了一段時間,孩子的屁股還是歪的呢?
這個個案每日穿著背架超過20個小時,每個星期來接受治療的時間不超六小時,我們該如何改變她的臀部位置呢?每次來治療時,她的姿勢持都還不錯,臀部也靠回中間位置,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將背架穿上, 也沒有機會練習良好的姿勢,在這種情況下,她的臀位置是不可能改變。
於是筆者要求家長去修改背架,但背架公司稍稍改了一下,可是穿起來臀部還是偏向右側,於是要求患者穿一段時間再觀察,而這段時間至少是三個月到半年,如果已經知道是有疑慮的治療,對姿勢產生不好影響的背架,為什麼還要等?等到側彎變更差再來調整嗎?
矯正側彎不能妥協,一定要確保進行每個運動時,身體每個部位都要維持在最好的位置,肌肉的收縮都要往好的方向進行,否則側彎難以被矯正,甚至會惡化,最常見的就是一個側彎變好,另一個彎度變差,如果同時想要兩個彎度都變好,就必需要嚴格的要求才有可能達到想要的目標。
另外有些家長會問,如果接受筆者的治療,那麼可以減少穿著背架的時間嗎?答案是只有當患者學會長時間維持良好的姿勢時,才可以減少穿背架的時間,但如果患者願意長時間的維持良好姿勢體態,說不定也不需要利用背架來協助矯正。
利用主動運動來矯正脊椎側彎,若不經常練習,通常不具有治療累積性,什麼是治療累積性?就是接受治療後脊椎直了一點點,如果患者回家後,不自己去維持良好的姿勢體態,下一次再來治療通常不會維持住前一次治療後的效果,雖然治療後有可能馬上變得比較直,但這種效果來得快去得也快。可是若能經常練習、熟悉良好的脊椎位置,那麼下一次再來治療時就具有累積性,從較好的位置再開始進行到更好的位置。
穿背架比較適合不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注意姿勢,不在意自己脊椎側彎的患者,不過這種人不論進行那種治療,矯正的效果都十分有限,通常只能將目標放在不使側彎惡化。所以千萬不要以為穿著背架,可減少側彎度數,脫下背架就能維持住這種效果,只要骨盆及頭部或頸部等部位,偏離人體的重力中心線過多,側彎度數不可能會下降,所以不該存有僥倖的心態,只要對任何治療產生疑問,應立即解決,如此才可達到減少側彎度數的目標。
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例子,比較圖四及圖五,圖四為未穿背架的姿勢,圖五為穿著不適當的背架,穿上背架後,改善了胸椎側彎,因為第12節胸椎角度明顯減少,而第六節胸椎的角度只減少3度(31度到28度),而最上面最傾斜椎體的角度則增加了2度(11度到13度),如果只單單從側彎及傾斜椎體的角度上來評估,這件背架對這個患者的頸椎彎應該影響不大。
可是我們再從身體的平衡性來評估,中間的藍線是正常人體重力中心線通過的位置,若脊椎沒有側彎,在站立下這條中心線應該由兩腳的中央,向上通過恥骨、薦骨中央、每節脊椎的棘突(中心點)、最後通過眉心,這是最省力的站姿,也是人體自然而然呈現的姿勢。
但出現側彎之後,側彎的部位會遠離重力中心線,但身體為了維持平衡,會儘量讓頭頸部和骨盆的中心位置接近(即頭頸維持在骨盆正上方), 所以產生了胸頸曲線,如此才能維持正常的站立行走,可是穿上背架後,為了矯正胸椎的彎度,將胸椎的側彎推向重力中心線(推向左側),頸椎的部份也同樣被推向左側,此時頸椎明顯遠離重力中心線,而頭部為了維持姿勢平衡,比不穿背架時更偏向了右側(由綠線的48.18增加到52.64),在這個姿勢下是不可能矯正胸頸椎側彎的,而胸頸側彎無法被改變時,胸椎的彎度也很難有大幅度的改變。
真正的側彎矯正是要讓左右兩側的最凸點,愈來愈接近重力中心線,而不是讓一個部位接近,而另一個部位遠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側彎只是換個部位變嚴重,運氣不好的話是兩個彎度都惡化,所以不能只看自己想看的地方,不想看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忽略它。
矯正脊椎側彎是否一定要增加某些肌肉的強化?
請參考"透過肌力訓練、重訓來矯正脊椎側彎可行嗎?"筆者在先前的文章中就提到過矯正脊椎側彎,不應過度強化某部份的肌群,如果一定要選擇一種運動的話,練習延展的瑜珈優於各式各樣的肌肉強化運動,因為不當的強化肌力,容易使脊椎及軀幹縮短,而適當的延伸,較能協助良好站姿的維持。不過未經正確訓練的患者,進行再多的延伸運動,也未必能減少側彎的實際度數。
筆者尋找許多書本及文獻資料,這些資料中並未特別提及一定要加強哪一條肌肉的訓練,以協助側彎的矯正,從筆者自己的經驗中也發現,側彎度數降得比較多的人,肌力並不見得強於側彎度數惡化或維持不變的人,身體維持姿勢要能找到最不費力的方法,才能維持的比較久,所以不應一昧地強化某些肌肉,有很多患者在調整姿勢時,都會過度用力,反而無法長時間維持良好姿勢。
所以不要存有不當的幻想,改善了某條肌肉或某個肌群,側彎就會自然改善,肌肉強度、及減少側彎度數是兩回事,太弱的肌肉會限制側彎運動的進行,但太強或太過用力的肌力,一樣會阻止姿勢體態的調整。
相關影片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