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椎側彎矯正案例20- 治療10天胸椎側彎52度降為44度


    病史~來自馬來西亞,密集治療10天

    這個個案為19歲男性,12歲時母親發現背部隆起,而到醫院確診為脊椎側彎,後續的治療都以背架為主,自12歲到15歲,每天穿著全日型背架,平均一天穿著時間23小時。

    該個案約每半年追蹤一次X光片,側彎度數一路由29/18度增加到52/29度(圖組一、二)。而這個個案在與我們聯繫時,提到一開始發現側彎的度數是24度,而自己的側彎度數約莫停留在40度左右,他也提到穿著背架對他的側彎有些微的幫助,有穩定住他的度數,也或許些微進步2-3度。

    脊椎側彎度數, 脊椎側彎運動,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矯正
    12歲開始到15歲側彎度數持續惡化
    脊椎側彎度數, 脊椎側彎運動,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矯正
    15歲到19歲側彎度數緩慢惡化



    但是當我們實際去分析他全部的X光片時,發現他的側彎度數並未停留在40度左右,而是停在49度上下,再經過2年半後,胸椎側彎又緩慢的增加到52度,而這個個案在穿上背架與立即脫下背架(圖組三)後的比較發現,穿上背架後的側彎度數(圖組三上排)和立刻脫下背架(圖組三下排)的度數差異不大,因此穿上這件背架並沒有任何矯正的效果,僅僅只有維持現有度數的功能。

    脊椎側彎度數, 脊椎側彎運動,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矯正
    圖組三穿著背架
    圖組四立刻脫下背架
    穿上背架後度數矯正效果不佳

    這個個案擔心未來側彎會再惡化,於是和筆者聯絡,希望接受10天、一天2次、每次三小時,共20次的密集治療。

    根據他的主訴,久坐久站時,右後胸及腳會酸,只要改變姿勢症狀就會緩解,因為穿著背架會產生自卑感,所以只穿到15歲。我們於2018年11月5日開始評估及治療。

    姿勢體態觀察

    由他的姿勢來看,正面及背面(冠狀面)屬於典型的胸大彎,也就是右肩高、右後胸椎及肋骨明顯隆起、骨盆偏向左側。側面(矢狀面)則是非常明顯的異常,頭部極度前傾、胸椎過度後倒、腰椎過度前彎、骨盆明顯前傾(臀部後翹)。

    X光片分析

    從X光片(圖一)來看,胸椎52度凸向右側、腰椎29度些微偏向左側,些微左側骨盆高。

    脊椎側彎度數, 脊椎側彎運動,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矯正

    觸診評估

    經由觸診發現他的腰椎肌肉十分僵硬,尤其是左側,肩頸周圍肌群僵硬且有壓痛感,脊椎及肋骨,尤其是右後側肋骨隆起處等部位非常沒有彈性。在站立下,當進行身體向前彎曲時,因為下肢及脊椎都非常緊繃,所以身體前彎的幅度明顯受到限制。

    進行被動治療面臨的問題

    在被動治療方面,一開始整個軀幹非常的緊繃、僵硬、且沒有彈性,而且緊繃及僵硬的部位都有明顯的壓痛點,尤其是左後腰及肩頸部位,到了第二天開始漸入佳境,整體上柔軟度及彈性一天比一天好,但從第6天開始,身體的柔軟度及彈性就沒有明顯的進展,不過僵硬部位的壓痛感已較為下降。

    進行主動治療面臨的問題

    在主動治療上,雖然該個案身上有很多下壓及傾倒的力量,但在第一天時,上半身就可稍微被引導到比較好的位置。這個個案在接受治療的前二天,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身體及心理承受了相當大的衝擊,因為大腦學習訓練法要求他所執行的動作、施力的方向、及用力強度,都和他使用身體的習慣完全相反,當時我們都有點擔心,他會有放棄的念頭。

    所幸這個個案並沒有放棄的打算,雖然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就要求他要寫筆記,但他似乎對這裡的治療似懂非懂,也記不住我們說的重點,所以從第三天起,我們一步一步帶著他去畫圖及並記下動作方向的重點,去重新建立關於大腦學習訓練法的整體概念,以及如何自我體態調整的方法。

    在前5天當中,雖然該個案能在我們的引導之下,可以些微的調整自己的身體,而且每天都有一點進展,但到了第五天治療結束後,我們再透過姿勢體態的重新評估,發現在沒有鏡子及我們的引導之下,該個案自己調整過後的姿勢體態幾乎和原本治療之前的狀態一樣,甚至還有更差的趨勢,這令我們大為驚訝,完全預想不到的結果。

    當我們詢問該個案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他提到在沒有視覺的輔助之下”大腦感覺不到正確位置,及原本位置之間的差異”,我認為這在一般正常人身上不應當發生的事情,如果閉上眼睛都能感受到手或腳靜態或動態的位置,那麼就不應該會感受不到身體軀幹相對位置的差異,於是我們鼓勵他,有很多人就算看著鏡子,一開始我們的引導之下,脊椎也無法被我們帶動,而他既然可以被我們所引導帶動,就表示他一定有能力主動帶動自己的脊椎,只是要更用心去體會及感覺身體新舊位置的差異。

    到了第六天,雖然該個案對於治療的大方向比較有整體的概念,但自己主動的調整仍然不好,根據他自己的敘述”他的身體似乎不受大腦控制,難以進行主動調整”。這是每個人在學習不習慣的動作或運動時,都會經歷的過程,那種在執行動作時,要同時去控制不同肌肉的收縮順序、收縮方向及其他沒有用到的部位,要儘可能的放鬆停留在原地的感覺,對於初學的人來說,是有相當的難度。

    到第七天,整體的表現上仍較為被動,就算是眼睛看著鏡子,還是需要我們不斷的提醒,才會進行動作修正,這表示他每天在治療結束之後,回到旅館到隔天來治療之前,可能都不會主動試著提醒自己,去修正身體各個部位的相對位置。

    於是我們決定從第8 天開始,在早上治療前及下午治療後,重新拍攝姿勢體態照片,去比較之間的差異,果然不出所料,在治療之前,他的大腦對於身體處在較好位置的認知,和我們所要求的相距甚遠,一直到第8天下午治療結束後的表現明顯較上午來的好,但主動的動作表現,仍沒有辦法達到在我們引導之下的水準。

    矯正治療結果~胸椎側彎由52度降到44度,共進步8度

    有了前一天的比較差異 ,到了第9天在治療之前的姿勢,明顯較前幾天治療之前的表現還要來得好,在執行動作控制上也較為主動,雖然好的動作方向的幅度仍不夠大,但從體態上來看,已較原本治療之前還要來得平衡對稱,所以我們決定在第10天拍攝X光片,確認這10天的矯正(圖二)是否對他的側彎度數有所幫助。整體來說,雖然X光片在第10天拍攝,但這個個案的表現反而是在第9天的時候最好。

    脊椎側彎度數, 脊椎側彎運動,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矯正
    進行完大腦學習訓練法後胸椎側彎由52度降到44度

    由圖一、圖二來看,胸椎側彎由52度降為44度,腰椎側彎由29降為24.5度,雖然度數的降幅並不大,但這個個案在側彎矯正上確實有相當的難度

    該個案在矯正上的困難點

    第一、他在矢狀面的姿勢體態上,非常明顯的偏離中心線
    矢狀面偏離中心線愈遠,通常需要先花時間導正矢狀面,才能真正進入側彎的矯正。
    ‎‮ 
    第二、側彎度數很嚴重
    整個軀幹、右胸肋骨隆起處及腰椎都非常的僵硬、缺乏彈性身體愈僵硬、側彎能被矯正的幅度也會受限愈多

    第三、整體的身體協調控制很差
    身體的協調控制太差,較難將身體維持在對的位置,所以大腦比較沒有機會記憶正確身體位置的感覺

    第四、單腳站立平衡不佳

    單腳平衡感不好的人,在進行步態行走時,身體會很容易回到他們覺得最輕鬆、最穩定的狀態,也就是原本側彎的位置,因此矯正後的效果,也很難在行走時維持下去,所以度數較難維持穩定

    治療結果分析探討

    雖然我們只有短短的10天,若是想要修正他所有的問題,其實難度非常高,一直到第10天,我們還有很多部份尚未修正完成,而且脊椎能被引導的幅度仍然不夠好,不過只要開始改變,側彎度數就有機會改善。

    另外這個個案在接受我們的治療時,態度算是相當的配合,只是一開始在主動的身體、肢體自我修正上比較消極,不太會主動進行調整,但經由我們不斷的鼓勵下,他有比較注意自我的姿勢調整。

    在進行動作引導時,這個個案也有相當多不好的力量,通常力量愈多,若無法被修正,那麼側彎度數就無法被矯正,而這個個案的力量是可以被部份修正的,而且有時甚至只透過口頭,不需要我們的手引導,他就能夠自我修正一部份不好的力量,這是這個個案能在10天,就能改善側彎度數的主因之一。

    所以側彎度數,絕對能在感受到及執行正確動作的當下就會改善,重點就在於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讓大腦感受,並能讓身體模擬出正確的動作。以這個個案來說,雖然在第一天就能做到各別部位的單一動作,不過要矯正脊椎側彎,不能僅滿足於單一部位的活動,而是要同時加入所有不同的身體部位,在有所控制的情況下,去執行脊椎的動作,唯有如此,才有辨法改善側彎度數。而這個個案直到第8天,他身體的協調控制才比較穩定,但仍然離我們所要求的標準,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雖然這個個案的側彎度數有些微的進步,但還是相當的不穩定,如果他能夠記得在這裡進行動作練習的感覺,回國之後不斷的練習,並改變使用身體的用力習慣,那麼他的側彎度數就可以穩定在這個狀態。如果他因疏於練習,又回到他本來的習慣,那麼他的側彎度數將會很快回到原來的位置,而且因為大部份側彎患者身體的用力傾向都是順著側彎方向的力,所以未來他的側彎度數極有可能會緩慢持續的惡化。

    而對於初次前來接受密集治療的人,在情況許可下,最好能在二個月~半年內再次回來,接受第二次密集治療,這樣我們才能知道這段期間,患者在家裡練習的成果,如果有錯誤,需再進行修正,然後才能再進階到下一個階段。

    所以當看到側彎度數變好,更不應該鬆懈,不要以為側彎度數會永遠停在這個位置。只要脊椎能被引導到一個新的位置時,就是另一個新的開始,我們的大腦需要花時間去學習、記憶這種感覺,讓身體適應這個位置,直到想都不用想,就能執行出正確的力量強度、力量方向、而且能以最少的力量停留在正確的位置。這雖然聽起來像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只要有意願且開始一點一點的改變,這個夢想終將成真,真心希望這個個案能夠持續的改變,讓脊椎側彎在未來不會影響到他的健康及生活。

    延伸閱讀



  • You might also lik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