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力量太多也會造成酸痛不適!


    身體的酸痛老是看不好的原因

    最近遇到了一些患者,他們都曾經到處尋求治療,而且都非常遵循醫囑、及居家運動,但是他們的身體卻仍有很多酸痛、緊繃、不舒服,甚至有其中幾位患者,本身也是醫療專業人員。

    另外也曾經遇過非常專業的患者,因為看過了很多醫師,所以久病成良醫,在初次接受評估時,他可以鉅細彌遺的告訴我,他身上的問題出在哪裡,及這些問題之間的因果關係,專業到讓我聽了自慚形穢。

    這些患者都有的共同點就是,看過了很多醫師、治療師、也上了很多自費的運動課程、有人連民俗療法也都試過了,雖然努力認真地想要解決問題,但問題卻依舊存在,到最後甚至有人被建議去看精神科。

    如果按照上面提到的例子,既然都已經到處看過醫師,甚至自己也是醫療人員,也都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問題,那為什麼這些問題無法解決呢?這中間一定是有些重要的環節被忽略,當然這些患者當中,確實有某些問題是我不能解決的,不過有很大一部份的問題,似乎是現在醫界的盲點,就是身體力量太多,也是造成脊椎不舒服的關鍵因素之一

    幾乎所有醫師、治療師、公眾媒體的醫療專家、健康叢書,都不斷地強調人體肌肉力量的重要性,大家似乎都有相同的共識,就是要強化肌肉力量,然而大部份的人,都以為只要透過這種肌力的強化,及延展較緊的肌群之後,異常的體態就會變正,身體的疼痛不適就會消失、甚至可以預防未來的脊椎傷害。但是如果都完全配合執行了這些治療之後,疼痛還是依舊存在,是否該朝向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呢?

    利用不同的觀點來看身體內部的力量

    在這裡我想先釐清一些觀念,我們就用銀行的存款來比喻肌力,肌力練得愈強、存款就愈多,使用身體時力量用得多,動用存款也愈多。

    第一、強化肌力,就像是增加在銀行裡面的存款,可以備而不用

    第二、使用身體時的力、或是維持姿勢的力,就像是花費銀行裡面的存款,當然是用愈少的力氣,就足以應付日常生活功能所需,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

    第三、不斷地強化肌肉力量(存款愈多),並不等於減少使用身體的力量,雖然不斷地訓練肌力,但卻不知如何以省力的方式去使用身體,那麼原本身體的疼痛不適,大部份並不會隨著肌力增加而減少

    第四、若知道如何以最省力的方式去使用身體,通常不需要特別強化肌力,有很多疼痛不適就會立刻獲得舒緩

    我們就由圖一來說明,圖一是非常明顯頭部前傾及圓肩(肩胛骨向前外側、肩關節向前位移及向內旋轉),通常遇到這種案例,很多人會要求患者要貼牆站或要求要收下巴運動(圖二、圖三),以解決頭部前傾的問題,另外還會要求患者要將肩膀拉向後並向下壓(圖三),以解決圓肩的問題。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背架, 脊椎度數,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物理治療,脊椎側彎 瑜珈

    力量過多導致疼痛的案例

    筆者就曾經遇過一個案例,她的治療師教導她要進行上面的運動,並用上面的收下巴、及肩膀向後、向下壓的方式去維持姿勢(圖四),根據患者的敘述,該治療師本身的頭痛也是透過這種方式解決的。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背架, 脊椎度數,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物理治療,脊椎側彎 瑜珈

    這個個案主訴肩頸及腰部酸痛約有5年,頸椎及腰椎曾經接受過昂貴的增生注射療法、自費徒手治療、強度較強的肌力訓練、及一對一的皮拉提斯運動,該個案提到只有增生療法可有效緩解她的症狀,不過只維持了半年左右。

    當我們透過觀察及觸診,發現這個個案整個身體十分僵硬,不論是站著、坐著、甚至是躺著及趴著,用手去按壓及推動她的脊椎時,可感覺到整個人硬邦邦的,沒有什麼彈性,尤其是頸椎、上段胸椎及腰椎。

    這個個案希望透過運動的方式去解決脊椎的酸痛問題,對於瑜珈、皮拉提斯、或治療師所教導的動作,也非常認真地執行,另外為了改善不良姿勢,也會刻意將身體各部位維持在”治療師教導下”的好位置(圖四),經過了這些努力,這個個案的問題卻依舊存在。

    雖然從這個個案的X光片來看,她有些微的胸腰側彎,度數僅有13度(下圖),頸椎及腰椎都有退化、也有腰部及頸部側面曲線異常的問題,我們先試著解決功能性的問題,也就是該個案的僵硬、緊繃,我們就從兩方面著手:

    第一、由被動治療直接針對緊繃的部位進行放鬆
    第二、利用主動的動作引導,讓該個案去感覺自己平常使用身體時的力量,去修正過多不當的力。


    由圖四來看,可發現該個案用了過多的力量收下巴,導致整個頸椎過度僵硬,肩膀及肩胛骨過度內夾及下壓,也會加深頸椎及上胸椎變得更加緊繃,就連在接受評估,平躺在床上時,該個案的頭、頸、胸部的力量也無法完全放鬆。

    這也是一般人最常犯的錯誤,用了過多的力量去維持姿勢,尤其好發於愈認真、愈在意自己姿勢外觀的人身上,因為大家都只知道身體各個部位該維持在好的位置,但卻從來都沒有人教導該用多少力去維持好姿勢及使用身體。

    改變身體內部的用力模式才是真正解決疼痛問題的開始

    所以當這個個案回家之後,開始很認真的去感覺自己平時使用身體的力量,也發覺自己的身體十分的僵硬,同時試著在使用身體的當下,去放掉那些力量,大約2週左右的時間,該個案的酸痛問題就改善很多。

    其實對每個人來說,一開始要改變使用身體的力是非常困難的,這有點像是要身體去重新學習、用不同的方式,去進行原本就已經會的動作,就以站立來當例子,每個人都會站立,但是在站立時,每個人的頭部、軀幹、腿部用的力量都不一樣,就是要學習用不同於以往的力量組合去站立,以減輕身體的負擔。

    那到底該用多少力氣去維持姿勢或使用身體呢?其實在醫學上無法去量化數值,但就筆者從脊椎側彎患者身上觀察到的結果發現,將身體各個部位維持在好的位置,其實不需要使用太多力氣,原則就是當身體各部位都維持在好的位置的狀態下,若是用我們的手去按壓、推動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或關節時,這些部位仍必需保有足夠的彈性,並且又能維持在好的位置,所以需要比較有經驗的人才有辦法協助判斷。

    那姿勢不良、身體歪斜是否如大家所說的,是因為某些肌群無力或某些肌群太緊造成的嗎?我認為大部份身體歪斜的人(非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病變、非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神經壓迫患者),幾乎都不是因為肌肉無力所導致,反而是因為使用身體的不良習慣,導致出現身體力量的不對稱,最後身體就會呈現姿勢上的歪斜。

    當出現姿勢不良,並非用更多的力氣,直接勉強身體回到比較正的位置,而是要先感覺身體停留在不好位置的力,並學會在”該位置”下鬆開這種力氣後,通常我們的身體就會自然而然被導正,如果放掉不好的力之後,身體未被完全導正,那麼此時只要再出非常輕微的導正力量, 就可將身體帶回到更好的位置,而且不好的力量一旦被修正之後,大腦就會迅速習慣該位置,身體就能以較輕鬆的方式,長時間穩定下來。

    身體內部力量不平衡導致體態不佳的案例

    我們可以從圖五這個例子來看,圖五是骨盆過度前傾的案例,看起來腹部特別突出,按照書本上的解釋,這種類型的患者腹肌和臀肌(紅色箭頭)會比較無力、背肌和髖屈肌會太緊(藍色箭頭),所以要加強訓練較無力的肌群(紅色箭頭)、並牽拉、放鬆較緊肌群(藍色箭頭)。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背架, 脊椎度數,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物理治療,脊椎側彎 瑜珈

    但是當我們用另一種思維模式去矯正他的異常姿勢,直接針對過多力量的部位去進行修正,像是一開始他有肩胛骨後夾、後壓、胸腔後倒的力,整個腿部向後頂的力,導致骨盆被卡在前傾的位置。

    也因為他身體長時間維持在不好的位置,最後才會導致那些肌群相對上較無力或太緊,所以利用放掉過多力量的同時,他過度前傾的骨盆過就可以回到比較中間的位置(圖六),肚子看起來也會明顯變小,而這些改變並非瘦身、健身的效果,僅僅只是放掉使用身體時過多的力量就能做到,而且這位患者的力量尚未完全修正,僅修正了一小部份的力,骨盆就能放鬆下來。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背架, 脊椎度數,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物理治療,脊椎側彎 瑜珈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背架, 脊椎度數,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物理治療,脊椎側彎 瑜珈

    姿勢體態、疼痛與力的關係

    那麼姿勢體態的好壞及身體的疼痛是否有關聯性呢?是否姿勢體態愈好,身體的酸痛不適就愈少呢?在理想狀態下,當然姿勢體態愈好,身體的中心位置和地面完全垂直的狀態下,應該關節的受力會最少,肌肉只需使用最少的力量就能維持該姿勢,不過實際上並不一定如此,我曾經遇過很多患者,他們會因為自己有姿勢不良或身體歪斜的情況,就刻意將身體扭正,雖然這些患者的姿勢會因為刻意的矯正,外觀看起來會比較對稱,但這樣反而卻增加了身體的壓力及負擔。

    所以身體出現疼痛不舒服,不見得一定會和姿勢體態上的結構不正有關,反而是跟在使用身體當下的力量強度有關,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脊椎側度數非常嚴重的孩子,大部份都不太會有酸痛不適的問題,反倒是有很多脊椎側彎度數很小,或完全沒有側彎的人,身體僵硬、疼痛不舒服的程度還比很多嚴重側彎的孩子還要明顯。

    所以我們可以把人體維持姿勢體態所承受的力,可以分為下面2種,一般來說只要承受這些力的時間愈久,身體關節就算沒有直接的外力傷害,肌肉僵硬、酸痛不舒服的程度,也會隨著時間增加。

    第一、被動的力
    指的是只要身體維持在直立的站姿、或坐姿的情況之下,不論姿勢的好壞,身體都自然承受地心引力,所以力的方向都是向上到下的影響,若是當身體又處於歪斜不正,則某些部位的肌肉、關節、韌帶,就會受到過多的壓力,長時間下來容易造成酸痛、僵硬、緊繃、退化等等。尤其姿勢體態愈差的人,承受地心引力的影響就愈大。

    第二、主動的力
    主動的力指的是有些人會用過多的力去使用身體及維持姿勢,這種力的方向,就沒有像地心引力那樣的單純,因為是自己施的力,隨著不同的身體部位,力的方向就會不太一樣,但這種典型的力,都會傾向讓身體僵住、並且失去彈性。

    如果使用身體或維持姿勢的力量偏多,通常不需要很長的時間累積,就會感覺到酸痛、肌肉關節僵硬、緊繃,而且不論進行何種治療都難以舒緩、或舒緩的時間短暫,原本的症狀很快又會再度出現。不過這種類型的患者,只要學會如何掌握控制身體的力量時,那些不舒服的症狀也會非常迅速的消失。

    身體用力過多可能會出現的徵兆

    一開始通常是由觸診,就可發現這些患者身上有很多壓痛點,而關節、軟組織僵硬、失去彈性且緊繃,這些都顯示是因為肌肉用力過多,或長期使用不當所遺留下的慢性傷害。

    一般大部份的被動治療,不論是傳統的中醫或骨科復健科,幾乎都是在解決患者的緊和硬,增加患部循環,待其自行修復。然而就運動這方面大部份都會要求強化肌力,是否真的強化肌力,真能達到減緩疼痛及預防酸痛不適的效果呢?我們只能從實際臨床上的經驗來協助判斷,筆者曾遇過很多健身房教練身上也有很多酸痛,到處尋求治療、放鬆、按摩,那麼相反的,卻很少遇到肌肉力量愈弱的人,像是幼兒、孩童,甚至才剛學走路、不斷跌倒再站起來不滿週歲的嬰兒,因為身上有酸痛不舒服而前去醫院治療的患者。

    若要維持健康遠離疼痛,絕非單純的強化肌肉力量,更重要的是維持身體的彈性,尤其當我們每天在執行日常生活活動,及使用身體的當下,如何避免緊繃、僵硬,反而更勝過肌肉力量的強化。所以我相信有很大一部份人的疼痛,都找錯了治療方向,不是要強化肌力或只單純的進行被動治療,而是要修正身體的用力習慣,讓大腦去重新認識新的身體位置、及重新學習運用不同的力量使用身體。

    相關影片


    延伸閱讀


  • You might also lik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