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脊椎側彎該怎樣治療-從脊椎還是大腦著手?

    目前最常見且罹患人口比例最高的脊椎側彎類型,就屬於不明原因型脊椎側彎(idiopathic scoliosis),正統的脊椎側彎治療方式包括:
    1. 20度以內觀察
    2. 20~40度穿背架
    3. 40度以上手術

    一般側彎患者對於側彎矯正手術,都持相當保留的態度,所以會一直尋求其他的保守療法,但很多保守療法的成效差異甚大,並非每位接受相同治療的人,都能達到相同的結果。

    為什麼不同的人進行相同的運動訓練,最後得到的結果卻不一致?

    當我們仔細去觀察一般人,會發現不論是有側彎還是沒有側彎的人,每個人維持姿勢的體態、行走的步態、及平常使用身體的動靜態姿勢及方式,都不太一樣,甚至要求不同的人去做相同的運動,像是仰臥起坐,雖然主要的用力肌肉是腹肌,但不同的人在進行這個運動時,動用到其他區域的輔助肌群、及這些肌群的用力程度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若無法控制這些基本的變因,要如何能確保不同的人,進行相同的運動,都能達到相同的效果呢?

    造成脊椎側彎保守療法成效不一致的原因~大腦對身體控制的差異

    而治療脊椎側彎又是另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因為就算是用醫學的分類,去區分出相同的曲線類型、且側彎度數接近的人,若是採用相同的矯正方式,通常所得到的結果都不相同,而且有時候不同患者之間的差異會非常大。當然不同患者之間,本身筋骨的條件、動機都不一樣,也是造成結果變異的因素之一。

    不過就算是同一位患者,接受相同的治療,在不同時間所拍攝的X光片,可能結果也會不同,為何側彎度數總是很難持續穩定的變好或持續穩定的不惡化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基本變因”,而基本變因指的就是我們的大腦對身體的控制,雖然目前醫界並不清楚造成這種類型側彎的最主要原因,但只要讓大腦將身體的基本變因,儘量控制在一致的情況下,去進行脊椎的動作引導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能用很輕鬆的方式去帶動脊椎往好的方向去進行移動。

    基本變因的調控來自大腦

    在這裡就用電腦軟體的概念來說明”基本變因”,今天假設我們要用電腦軟體去畫出一張比例精準的圖,一開始我們必需要先對電腦定義圖紙的大小及界限,然後再透過不同的指令,去告訴電腦在這個界限內,我們所要的線條長度、位置、顏色、粗細等等,最後就能得到精準的圖型,而這個界限就像是每個人的基本變因。

    不同人的大腦對於身體控制的界限都不一樣,每個人對於個別的動作、不同的身體部位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使用身體時所用的力量;甚至是在使用身體時,沒有用到的部位所停留的位置,利用多少力氣停留在該位置,都會有自己的定義,也因為都已經成為習慣,幾乎所有人的大腦,都感受不到自己是如何使用身體的。

    所以不同的人對於這種使用身體的大方向看似接近,但其實細節上都不太一樣。因此在矯正脊椎側彎之前,我們要儘可能地將這些變因,控制在愈接近的範圍內,所得到的結果,才比較有可能趨於一致。

    如果當我們治療側彎患者時,不對他們的大腦重新定義這條界限,所得到的結果,就像是用電腦畫圖時,我們仍在舊有的圖紙上,重新對電腦下新的指令,畫上新的線條,最後的結果就是,圖紙上會呈現新的圖和舊有的圖重疊在一起,導致最後圖紙看起來凌亂不堪。

    若是這種新舊衝突的指令同時發生在人體會有什麼問題出現呢?我們會發現側彎患者在執行矯正動作時,動作品質會非常的不穩定,而且身體可能會出現不協調的動作,脊椎能活動的幅度會明顯受到限制。

    就算是非常用力勉強將身體帶到比較好的位置時,也會很難維持在該狀態,只要一分心或身體其他部位執行別的動作時,脊椎會立刻往原來側彎的方向移動,就有點像是拉長一條很有彈性的橡皮筋,只要稍微一放鬆拉力,橡皮筋就立刻回到原來的狀態一樣。

    矯正脊椎側彎要大腦重新學習定義身體的界限

    所以在矯正脊椎側彎之前,一定要讓大腦去學習並”重新定義”身體各個部位的空間位置、及力量的界限,只要側彎患者開始可以很明確的定義,這時導入側彎的矯正運動,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是給大腦重新定義出一張白色圖紙的概念,就可以很清楚的畫出我們所要的圖形。

    另外也常有家長問到,難道不能要求孩子不論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一直很用力的將身體維持在比較正的位置嗎?我們就來利用下面這個案例來回答,這個個案是15歲女性,在11歲時發現脊椎側彎,最初發現側彎時是27度,在小學6年級開始先穿著夜間型背架,國一開始加入日間型背架,也有接受各式筋絡放鬆、礒谷力學療法、復健治療。

    當時這個個案帶著2年前的舊X光前來接受評估,胸腰側彎45度(圖一),從姿勢體態來看(圖二),也發現她的骨盆明顯的歪向右側,下肋緣的胸腰交界處偏向了左側,因為她最主要的彎度非常明顯,而次要彎度較小,所以體態才會非常不對稱。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物理治療


    這個個案的家長會要求該個案在站姿下,要挺胸、身體、腿儘量打直,並常常主動進行逆轉側彎曲線的動作,也就是下肋緣胸腰交界處向右移(圖二紅色箭頭方向),此時身體會有平衡反應,骨盆自然就會向左偏移(圖二藍色箭頭方向),在這種情況之下,身體看起來比較回正一點點,可是這個個案為何無法在體態拍照或拍攝X光片的時候,短暫用出這種力量來維持姿勢,讓整體看起來對稱呢?

    這個就是她的大腦新舊指令相互衝突的證據,當她試圖愈用力的將身體拉正,因為是身體不熟悉  的新動作,所以舊有的指令就會出來協助完成該動作,但卻會召喚過多的肌肉出來協助,導致身體其他部位包括下肢會更加的用力(請參考:閻曉華說脊椎側彎第13章 阻礙側彎矯正的最大勁敵-力 Part I; Part II ),使得骨盆很難停留在好的位置。當我們為這個個案重新拍攝X光片時,和2年前相比,她的胸腰側彎度數增加了11度,惡化到56度(圖三)。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物理治療

    如何修正大腦內部對於側彎矯正新舊指令的衡突

    如果一直重覆不斷的練習新的指令,加強新指令所支配的肌肉力量,最終是否能讓新的指令壓過舊有的指令呢?根據過去的經驗,舊的指令無法被新指令覆蓋過去,只能在一邊執行新指令的同時,去慢慢去修正大腦對舊有指令的定義,使其不干擾新指令。

    而大部份大腦對於身體軀幹所下達的舊指令,都是整體粗略的動作,而非單節脊椎較為精細的活動。雖然身體軀幹包覆著脊椎,感覺它們像是一體的,也就是身體動,脊椎自然就會跟著活動、反之亦然,可是實際上去觀察人體的動作卻不是這樣,當引導側彎患者進行脊椎活動時,發現會限制脊椎活動的最主要因素,反而是患者自己的軀幹力量,當軀幹的力量愈多、或脊椎開始活動時,軀幹的力量太早出現,脊椎的活動會在力量出現的當下就被制止。

    姿勢體態外觀變好,但脊椎側彎度數沒有改變的原因

    我們就來看看下面幾張治療前、及治療後的姿勢體態和X光片的差異,先比較治療前(圖四)及治療後(圖六)的姿勢,可發現治療之後,姿勢被明顯導正,但再去比較治療前(圖五)及治療後(圖七)的X光片,卻發現度數只相差了一度,差異在誤差範圍內,可以說側彎度數幾乎沒有改變。這就是軀幹和脊椎之間的動作互相矛盾的結果,使得側彎度數無法隨著體態的變化而改變。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物理治療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物理治療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物理治療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物理治療

    所以當我們在進行脊椎側彎矯正時,都會要求側彎患者要把身體軀幹看成是在脊椎外面的一個外殼,而這個外殼上面接著頭頸、外面接著手臂、下面接著骨盆及下肢,這些附加部位所停留的位置及力量,也都會影響軀幹的力量,而且兩者之間呈現正相關。

    當身體軀幹的力量愈多、愈強時,就會像盔甲般地保護住裡面的脊椎,所以脊椎的活動就會愈少, 如果我們能重新告訴大腦:手臂、肩膀、頭頸、骨盆、下肢及軀幹,個別該停留在什麼位置、利用什麼方向的力、以及該出多少力量去穩定在該位置,此時我們再導入新的指令,脊椎就能夠輕易的將軀幹給帶到正確的位置,如此才能確保患者每次做出來的動作表現趨於穩定。

    對於一般未受過這種練習的人來說,重新定義新的身體位置及力量,都是非常大的挑戰,所以到底該如何治療脊椎側彎,一定要從最根本的大腦對身體的控制去著手,而脊椎的活動度、柔軟度、或其他的針對脊椎本身的治療,都只是站在輔助的角色,等到大腦對身體的控制能在更好的情況下,這時側彎度數能被改善的機會才比較大。


    相關文章

    如何利用大腦控制改善脊椎側彎~閻曉華側彎研究中心



  • You might also lik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