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弄巧成拙的脊椎側彎治療方式-強力推擠的背架


    背架是最常被用來矯正脊椎側彎的治療方式,穿上背架的當下雖可減少側彎度數,因此會讓人誤以為它有矯正側彎的功效。臨床研究也顯示背架矯正成功率可達75%,然而大多數的側彎研究針對矯正成功率的定義並非降低側彎度數,而是防止側彎惡化到50度(Weinstein, 2013; Sanders, 2014),也就是阻止側彎到達手術閾值的成效。另外,不同的背架治療研究對於側彎矯正成功的定義也不相同,有數篇研究定義若側彎背架可有效防止度數惡化在6度以內(Nachemson,1995; Katz, 2010),即可視為成功的側彎治療。Xu於2017年的研究報告中提出移除背架2年後,側彎度數進步5度~惡化5度內都可視為穩定且成功的治療。

    脊椎側彎背架主要用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而非成年脊椎側彎患者,目的在延緩或終止側彎惡化,降低未來接受側彎手術的機率、或延緩側彎手術的進行。因此背架的真正目的並不是改善度數,若為了以改善側彎度數的目的穿著背架,很容易會造成因不當醫療對脊椎產生不可逆的結果。當孩子度過側彎的快速惡化階段,主動的動作控制訓練更能有效改善脊椎的擠壓,更能攤開軀幹。


    脊椎側彎的旋轉角度變好≠側彎度數改善

    矯正脊椎側彎到底要先治療側彎的旋轉角度,還是要先針對側彎度數來進行矯正?難道不是一個角度變好,另一個就自然而然的跟著變好嗎?相信這是一般大眾心理都有的疑問,甚至連某些專業的醫療人員也是這麼認為。

    所以很多人會強調側彎的旋轉治療,只要背部的隆起變得比較平坦,側彎的度數就一定會跟著變好,但根據實際臨床觀察上卻不是這樣,很有可能背部的隆起變得更平坦,側彎度數仍會持續惡化,而且還有可能對後續的側彎矯正治療造成更大的阻礙。

    我們可以先由下面的三張圖來說明,單從背部的隆起程度來看,不論是胸椎及腰椎,圖三個案看起來脊椎旋轉最明顯,側彎度數應該最為嚴重,但實際上真的就像是眼睛看到的那樣嗎?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背架, 脊椎度數,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我們就來看看三個人的側彎度數是否真的和旋轉角度成正比,他們的胸椎側彎度數分別為43度、42.5度和42度,腰椎側彎分別是40.5度、42.5度和44度。

    三者當中,不論是胸椎或腰椎,圖三的旋轉最明顯,尤其是胸椎,但三者的胸椎側彎度數都很接近,為什麼圖一和圖二個案的胸椎隆起並不明顯呢?

    脊椎側彎,脊椎側彎治療,脊椎側彎矯正,脊椎側彎運動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圖一及圖二個案,都曾經穿著強調過度推擠、側彎隆起處的背架,或許有人會認為,穿著過度推擠的背架並沒有不妥,畢竟側彎度數都相同的話,至少隆起不明顯,身體看起來會比較對稱。當然如果是站在這個立場,乍聽之下似乎非常的合理,可是就矯正的觀點來看,這樣反而更不利於側彎度數的改善。

    我們就來看看圖二這個個案的例子,雖然我們沒有一開始發現側彎時的姿勢外觀照片,但很幸運的,我們有機會取得圖二這個個案的所有X光片資料來協助判斷。


    實際案例說明~背部十分平坦 但側彎度數卻持續惡化

    圖二個案在12歲時發現脊椎側彎,隨即製作背架,並開始接受治療,總共將近3年的時間,前2年每日穿著至少15小時的背架,第3年開始,每日穿著18小時,到了假日則穿著8小時。

    未接受任何治療之前,側彎度數分別是31度和43度(左下圖),在治療了8個月、18個月及31個月,立刻脫下背架後,馬上接受X光片的拍攝,胸椎的度數卻是一路的增加,由31度一路增加至42.5度,我們再來看看上面那排穿著背架當下,所拍攝的X光片,在治療第18個月及31個月時的胸椎側彎度數,就算穿了背架,也超過了原本沒有穿著背架的度數,胸椎度數變為34度跟35度,我們再來比對治療將近3年的胸椎旋轉角度(個案二軀幹前彎照片),卻發現結果無法如實的呈現,胸椎側彎度數仍不斷惡化。

    脊椎側彎治療,脊椎側彎矯正,脊椎側彎背架,側彎矯正失敗


    穿著強力推擠的背架可能造成更大的問題~使胸椎變得更加凹陷

    如果不是穿著這種強烈推擠側彎隆起處的背架,是不是可以更早發現胸椎旋轉持續往不好的方向走,而更早採取其他的方法去進行補救呢?還是該感謝這件背架,或許讓她的側彎度數可能穩定停留在現在的角度呢?到底是哪個結果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由他們現在的X光片、姿勢體態的觀察及脊椎活動的狀況,大致去推論未來的治療結果,單由背部的姿勢照片(下圖),以個案二的胸椎凹陷最為嚴重(紅色圈圈),個案一的胸椎則是過度平直些微凹陷,相較之下,個案三的胸椎並沒有明顯向前凹陷的問題。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背架, 脊椎度數,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所以在矯正上個案二的難度會最高,因為胸椎凹陷對於側彎矯正會產生很大的問題(參考"閻曉華說側彎第11章 脊椎側彎矯正被忽略的關鍵-脊椎的側面曲線"),導致側彎度數變得非常難矯正,以個案二的實際狀況來看,是三個個案當中年紀最輕的,前來接受治療時的年齡是15歲,個案一16歲,個案三則是25歲,三者當中若以年齡來看,個案三的矯正難度應該是最高的,但進行實際的脊椎動作引導時,個案二的脊椎活動受限最大,不管是主動的動作或被動的活動,個案二能被矯正的空間最小。

    只要是脊椎的活動度、柔軟度及彈性不好,就算是患者能主動的將脊椎帶往好的方向,側彎度數能改善的空間也會變得很小(請參考"閻曉華說側彎第12章 脊椎側彎矯正新觀念-大腦學習訓練法")。然而個案二在治療初期,因為胸椎過度凹陷,在進行主動的脊椎引導動作之下,也遭遇到很大的困難,甚至完全無法主動做出,正常脊椎該有的活動方向。

    胸椎向前凹陷會使側彎矯正的幅度極度受限

    或許個案二在一開始接受治療之前,胸椎原本就有後彎不足的現象,但又接受了過度推擠的背架治療後,會連帶將原本就後彎不足的胸椎,被推擠到更向前凹陷的位置,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正常胸椎後彎(下圖左)和個案二的胸椎前彎之間的差異。

    只要是正常胸椎後彎,脊椎和肩胛骨之間會較為平坦,擁有正常胸椎後彎的人,通常脊椎左右活動幅度會比較大,而個案二的胸椎卻完全凹陷進去,若是失去正常的胸椎後弧曲線,要將側彎的凸點帶回到身體的中心線也會十分困難,脊椎很容易被卡進更緊的位置、而且胸椎過度前彎,也會造成脊髓神經被拉得更緊,使得側彎能被改善的幅度更加受限。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背架, 脊椎度數,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個案的胸椎旋轉並不明顯,但胸椎側彎度數卻反而增加,一旦被強力推擠的背架,加重了原本已經後彎不足的胸椎,脊椎的旋轉角度就無法被用來預測側彎的度數,而胸椎過度前彎,也會限制脊椎的活動,使脊椎變得僵硬且沒有空間移動,所以就算穿著背架時,也無法將脊椎推擠到更好的位置。

    所以過度強調推擠側彎隆起處的背架,並不適合用在胸椎平直及過度向前凹陷的人身上,它僅能阻止脊椎及肋骨的旋轉,但卻不見得能矯正側彎度數,更重要的是這種背架,可能會犧牲掉側彎患者的脊椎活動度、柔軟度及彈性,一旦脊椎側面曲線的平衡性被破壞的時間過長,側彎度數將無法被矯正。

    所以當發現自己有脊椎側彎之後,最好先尋求專業的評估,先通盤了解整體的狀況後,再去設定治療目標,大部份的情況下,側彎的度數和側彎的旋轉角度,不一定可以完全同時一起矯正,有時候會出現上面的例子,側彎的旋轉角度變好,可是反而限制住了側彎的度數矯正。

    若治療目標是想改善側彎度數,就不能先採用針對旋轉角度的治療。所以在接受側彎治療之前,千萬不能人云亦云,每一種治療方式,不見得適合所有的側彎患者,每一種療法,也都有其缺點及限制,應先充分了解後,再選擇才不會造成難以補救的憾事。

    延伸閱讀

    大腦學習訓練側彎矯正成功案例分享-閻曉華側彎研究中心

    胸椎側彎怎麼辦?了解4大症狀與形成原因,正確矯正沒煩惱!

    📖 參考資料 

    1. Katz DE, Herring JA, Browne RH, Kelly DM, Birch JG. Brace wear control of curve progression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0 Jun;
    92(6):1343-52.

    2. Nachemson AL, Peterson L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with a brace in girls who have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based on
    data from the Brace Study of the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5 Jun;77(6):815-22

    3. Sanders JO, Newton PO, Browne RH, et al. Bracing for idiopathic scoliosis: How many patients require treatment to prevent one surgery?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4; 96: 649-653 

    4. Weinstein SL, Dolan LA, Wright JG, Dobbs MB. Effects of bracing in adolesc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 N Engl J Med. 2013; 369 :1512-1521

  • You might also lik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