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該個案為13歲女性,於2015年11月,由學校健康檢查發現脊椎側彎後,隨即開始到處尋求治療方式,根據家長敘述她的胸椎側彎52度、腰椎側彎為27度,且在前來接受筆者評估之前,已經準備要製作背架。主訴症狀
筆者於2015年12月26日首次為該個案評估, 她主訴右肩胛骨內側及下背酸痛,已經持續有6個月左右的時間,尤其是早上起床、久坐及趴睡使酸痛更加明顯,改變姿勢可改善症狀。姿勢體態觀察
由她正面姿勢來看,骨盆明顯的歪向左側、頭部些微偏向右側、左肩及左側骨盆都明顯高於右側,從側面姿勢來看、頭部些微前傾、明顯的腰椎前彎曲線,連帶使胸椎帶往前彎的方向。X光片分析
從X光片來看,頸椎向右的曲線(圖一),上胸些微凸向左側33度(圖一),上胸側彎會如此明顯,主要來自於胸椎第六節的傾斜,52度胸椎凸向右側,23度腰椎凸向左側,左側骨盆高於右側15.5mm(圖二)。上胸出現側彎曲線,將會限制中段胸椎的矯正幅度,若是中段胸椎矯正幅度過大、或患者動作控制不佳,會使上胸側彎度數增加 |
觸診評估
左、右側腰椎部位有些微壓痛、右側胸椎凸點處的肋骨較為僵硬,將右後胸往好的方向按壓時,可感受到明顯的阻力。矯正難度分析
綜合上述的結論,該個案在矯正上的難度除了側彎度數較大之外,另外還有太多不同方向的曲線,頸椎有一個向右的弧度、上胸則是向左的側彎、中段胸椎向右、腰椎向左,原則上彎度愈多,矯正上的難度愈高,尤其側彎曲線位在上胸或胸頸交界處最為困難。
8種難矯正的側彎曲線類型
另外,該個案的左側骨盆高於右側,且差異相當明顯,但若要矯正骨盆高低差,勢必使腰椎側彎弧度變大,因為要讓骨盆平衡,腰椎第四節的傾斜角度會增加,所以在骨盆的矯正目標上,則是放在讓骨盆回到兩側腋下的正下方,不刻意強調骨盆的高低平衡,只先要求外觀平衡對稱即可。
治療頻率
該個案於2016年1月1日開始,以平均每週一次的頻率接受治療,並於過年期間接受連續3天,一天兩次的密集訓練,雖有製作背架,但尚未安置氣囊,而背架只穿著約2星期左右,便決定放棄穿著。
進行被動治療所面臨的問題
該個案在接受被動治療的前3次,因筋骨較為僵硬,對於被動治療的感受上較為疼痛,雖然疼痛但仍可放鬆的接受所有的被動治療。在接受了每週一次,共五次的治療後,接著是連續3天的密集訓練,直到進行密集訓練的第二天,可以明顯感受到該個案的肌肉、關節等組織變得更加柔軟,原本被動治療的疼痛感覺已經漸漸消失,胸椎最凸點的位置,可以透過被動的推擠,更容易回到逆轉的位置。
根據筆者的經驗,這些十幾歲的孩子,不管接受治療時是否有疼痛出現,只要他們能放鬆地接受治療,不出力抵抗我們所施加在脊椎上的力,他們的脊椎僵硬問題都很容易解決。但相對地如果是容易緊張的孩子,在接受被動治療時,就算只出現些微的疼痛,他們會有很大的反應抵抗,那麼脊椎僵硬、緊繃的問題,也很難透過被動治療完全根除,這種緊張的情緒反應也會影響未來主動運動的動作調整,增加側彎矯正的難度。
進行主動治療所面臨的問題
在主動運動方面,進行前五次治療時,她似乎仍未完全進入狀況,對於我們所要求的動作似懂非懂,無法感覺到我們所要求的動作。開始進入密集訓練後,雖然在心理及身體感覺到相當疲憊,但整體的態度相當配合,情緒上也十分穩定,在進行第二天的密集訓練時,右後胸的肋骨隆起處明顯變鬆,該部位可以往好的方向移動,但頭部及臀部的控制仍較差。
我們在密集治療的第二天,也就是第9次治療後,重新為該個案進行姿勢評估發現,臀部的歪斜已經明顯回正,不過該個案對於這些新的身體位置仍不適應,一開始仍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才能調到她認為較好的位置,但她大腦以為的好姿勢,對我們來說,仍是相當地不自然,所以需要較多的時間重覆不斷地練習。
第12次治療,相較於密集治療前,她已經對側彎的矯正有較清楚的概念,整體動作品質較好,雖然仍不能同時一起控制所有的身體部位,但整體的大方向,有愈來愈好的趨勢,到了第15, 16次治療,在我們的引導下,可用較輕鬆的方式做到要求的動作,但她的頭部及上胸的控制,仍明顯較中段軀幹還要來得差,臀部則是未完全回到我們所要求的位置,但整體的自我控制比較穩定,所以我們決定重新拍攝X光片,再決定未來治療的方向。
矯正治療結果~胸椎側彎52度降為42.5度 共進步9.5度
治療結果探討分析
總括該個案的治療結果,雖然主要彎度進步了9.5度,但進步幅度都是來自於胸椎第12節這節椎體 ,而胸椎第六節的傾斜角度,則是沒有改變,另外胸椎第二節的傾斜角度則是明顯增加,這些結果其實都反應在她的動作表現上,她的軀幹中段在接受引導時表現較好,頭頸部和上胸則反應較差,頭部經常會處於歪斜的狀態。
另外在引導臀部回正的情況下,勢必會增加腰椎第4節的傾度,這是很多胸大彎患者在接受矯正治療時會面臨的問題,未來要導正這個部份,需臀部順著地心引力引導放鬆,或許有辦法改善這個問題。
未來在治療上仍需朝向全身各部位的協調控制,尤其是肩頸、頭部、上胸和臀部,必需要能做到更細微的調整動作,否則將難以看到更大幅度的進步。
這個個案的家長因為孩子的側彎度數較大,一開始心裡十分緊張、慌亂,一直詢問是否該穿著背架?哪一種背架比較好?在訂製背架之後,又一直詢問是否該去安裝氣囊,我想沒有人可以明確告訴家長是否一定要穿著背架,站在我們的立場,只能客觀地分析背架的優缺點,孩子及家長必需自己下定決心是否穿著背架,如果決定不穿背架,我們當然儘力去幫助他們進行矯正,然而這需要孩子本身的決心及配合,若決定穿著背架,我們也會尊重他們的選擇。
家長必需在通盤了解自己選擇的治療方式之後,和孩子好好溝通,一旦做了決定,就勇往直前,給自己和孩子3-6個月的時間,去信任自己的選擇,如果該療法無法滿足你們的需求,再去尋求其他的輔助。
據家長描述,這個個案在進行背架評估時,被判定脊椎僵硬,幾乎不太可能利用背架矯正她的側彎,頂多只能維持側彎度數。但筆者認為大部分醫界對於側彎度數能否被矯正,或矯正幅度的大小,在評估上都相當地草率,大部份他們只拍攝X光片,利用患者進行軀幹側彎到左右兩側的X光片去進行判斷,但有一部份的側彎患者在未接受過適當的治療之前,是不會適當地活動他們的脊椎,其實這樣的判定結果並不準確。
這個個案確實一開始整體的脊椎及周圍的肌肉都是比較僵硬的,但透過適當的治療,在數週內變得相當柔軟,所以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他們都有無限的潛能,缺乏的只是決心、毅力和意願,只要所有的條件都配合得上,家長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對於治療的方向能有一致的看法,矯正側彎自然也不會是困難的事。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