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椎側彎矯正治療-您被騙了嗎?

    許多人接受側彎矯正治療往往都只相信眼睛看到的,但有時卻常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騙,只在意最嚴重的部位進步了,但卻沒有注意是否犧牲了其他部位,而造就了現在的進步,到底這樣的犧牲值得嗎?或是有人利用其他的障眼法,讓側彎看起來進步了,可是實際上卻相反,這是怎麼做到的呢?在此為您破解。

    看X光片時要擴大視野,不要只專注在脊椎側彎的彎度上


    這點不只是一般側彎患者或其家屬常犯的錯誤,就連治療側彎的初學者也非常容易發生,我們可以先從下圖先來看,左邊是治療前,右邊是治療後,乍看之下,大家都會覺得進步非常多,側彎由25度到10度,進步了15度,脊椎明顯變直,是非常顯著的進步,可是我們再仔細分析,真的是這樣嗎?

    先來分析這位患者的原始姿勢,骨盆明顯地偏向左側,相對地上半身則偏到右側,再來看看治療後的姿勢,肩膀處水平偏向左側(紅色箭頭),再將側彎的凸點也輕輕地挪向左側(黃色箭頭),此時可再稍稍加入一點點的骨盆水平向右側偏移(澄色箭頭),這個利用水平偏移的姿勢矯正方式,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頸部向右歪斜(綠色箭頭)。利用這種軀幹水平偏移的矯正方式,其實不必花費太多時間,只要脊椎的柔軟度夠,大部份此種側彎類型的孩子在治療的第一天,應該都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復健, 脊椎側彎矯正運動

    脊椎水平偏移矯正方式可能會增加其他部位的彎度

    這種水平式偏移姿勢調整法,用在度數不大的胸大彎曲線或只有單純C曲線的患者,可能還不會造成太大問題,若胸椎彎度再大一些,利用這種調整方式,通常會使腰椎曲線增加,同時伴隨頸椎頭部更加歪斜。

    該案例在治療後已經有頭頸歪斜的問題,若是站在筆者的角度,並不會採用這種方式來矯正側彎,而是透過適當的體態矯正訓練,練習脊椎的延長,利用最少的力,關節受力最小的方式,才可能長時間維持好的位置,同時避免未來的疼痛不適。

    若該個案還是持續以這種水平偏移的方式來維持姿勢,可能會使背部的某些肌肉承受更大的壓力,最後肌肉僵硬、緊繃、疼痛的問題可能在未來會慢慢出現。

    另外有很多X光片,其實並不會拍攝到頸椎-上胸椎的部位,這時該如何判斷我們的身體是否出現水平偏移呢?其實這種偏移,通常也可以很明顯地由患者的姿勢就可以看出來,如果還是有疑慮,就再請患者加拍上半部的X光片即可。

    測量X光片時先確認選擇的參考點是否正確


    一般評估側彎X光片,若是脊椎完全直的人,其所有脊椎的椎體上下緣,會幾乎平行於地面(下圖)。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復健, 脊椎側彎矯正運動

    側彎患者的椎體則會產生傾斜,一般測量度數時,我們會找出最傾斜的椎體,順著傾斜方向使其相連,所得到的度數,就是側彎度數(請參考”閻曉華說脊椎側彎第二章 如何分析及測量脊椎側彎度數”)。以下圖為例,利用不同參考點測量,就會產生出完全不同的結果,最左邊那張是治療前的X光片,中間及右邊這兩張片子,是同一天同一個時間所拍攝的片子,中間的片子是影像檔,最右邊的片子則是實際的X光片。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復健, 脊椎側彎矯正運動
    不同人測量相同的X光片(圖中、圖左),所得到的結果不同,主要來自於選擇不同的參考點所導致,而圖中的胸椎第10節(綠色標記),才是測量這張X光片的正確參考點,若選擇錯誤的圖參考點T11(圖右黃色標記)測量,會讓原本治療後惡化的度數變為進步。

    在接受治療之前‭(‬下表‭)‬,她的胸椎側彎度數為53度、腰椎側彎為58度,在治療13個月之後,同一張片子,但測量出來的度數卻是胸椎59/51度、腰椎60/52度,為何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主要就是因為採用了不同的參考點所導致。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 復健, 脊椎側彎矯正運動

    這種參考點的不一致‭(‬上表‭)‬,主要來自於最傾斜椎體之認定,所造成的誤差。由治療後的片子來看,幫患者治療的醫師認為治療後,第二節最傾斜的椎體‭由胸椎第10節‭(‬T10‭)‬,變為胸椎第11節‭(‬T11‭,上圖右黃色標記)‬。但實際上,該患者治療前後,其三節最斜的椎體並沒有改變‭(‬上圖中綠色標記‭)‬,第二節最斜的椎體仍是胸椎第10節‭(‬T10‭)‬。

    因為利用不同的參考點,導致同一張片子,不同人測量,卻出現了8度的明顯差異,原本以為進步的度數,立即被逆轉成惡化的度數,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來自於醫師看錯節數、亦或是其他原因?

    一般側彎最傾斜的椎體,通常較少因為側彎的惡化或進步而改變,所以每次重新評估時,應採相同參考點來評估。但偶爾有例外出現時,為了慎重起見,筆者會同時採用相同參考點及最傾斜的椎體一起測量,比較治療前後的度數‭。

    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人為了營造出治療後的進步,會刻意採用不正確的參考點來評估治療前後的側彎度數。但筆者寧願相信這些人是因為一時疏忽不小心採用了錯誤的參考點,因為筆者也曾犯過相同的錯誤,但在發現錯誤後便立即更正所有錯誤,並主動與家長聯絡說明。

    為了避免這種問題出現,患者本身或家屬若能了解X光片及側彎度數的測量‭,如此也可協助醫者,幫助自己進行治療前後的度數判斷。

    試圖利用減少側彎旋轉角度,來說服患者側彎度數已有進步

    側彎旋轉角度主要是測量脊椎兩旁凹凸之間的差異,大部份利用水平儀的原理去進行測量,測量會採2種姿勢,趴姿,和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雙手自然下垂的姿勢(請參考”閻曉華說脊椎側彎第三章-如何測量脊椎側彎旋轉角度”)

    這種測量方式,只是其中一種評估方式,還必需搭配X光片,但側彎的進步與否,絕對不是單單利用旋轉角度來當作依據,而且旋轉角度容易受到被動治療的擠壓而變小,但通常是很短暫的,較難只單靠被動治療維持,通常還需要主動運動介入,才能維持住效果。

    但我們常會發現,側彎的旋轉角度進步了,可是卻沒有改變X光片上的側彎度數,尤其是長時間穿著背架的患者比較容易觀察到。這項差異來自於旋轉角度和側彎度數的量測方式之差異,旋轉角度是針對凹凸差異最大的部位,於側彎的最凸點測量,而側彎度數的量測,則是以最傾斜的椎體為主,所形成的角度,通常位於側彎凸點的上下數節之處,這些部位的旋轉通常比較不明顯。

    所以兩者是不同的評估方式,不能混淆,但我們可以對這兩種評估方式下一個結論,脊椎側彎度數進步的幅度愈大,通常旋轉角度會跟著減少,但若只是旋轉角度變小,並不代表著側彎度數一定會下降(請參考” 脊椎側彎矯正-一定要改變側面姿勢,否則徒勞無功”)。

    脊椎側彎旋轉角度,脊椎側彎度數測量, 脊椎側彎運動治療,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度數和側彎旋轉角度並不一定成正比的關係,很有可能側彎的旋轉角度變好,但側彎度數沒有改變,或甚至變差,兩者之間不能互相取代,矯正脊椎側彎一段時間後,一定要拍X光片,以確認矯正成效


    所以接受任何被動治療後,若有人不斷引導您去看旋轉角度時,一定也要定時去檢查X光片,否則極有旋轉角度看似變好了,可是一段時間過後,側彎度數還是持續惡化,甚至有些人,還會錯怪患者,一定是因為治療頻率不夠的關係,才會造成每次進步的旋轉角度無法維持。

    所以要有一個觀念,側彎的旋轉角度很容易受到被動治療(整脊、針灸、推拿、拔罐、按摩、肌肉放鬆治療等等)而短暫影響,但就算改善了旋轉角度也不等於側彎度數同步變好。

    脊椎側彎不應只專注X光片的變化,而忽略了姿勢是否跟著改善


    有人提到過,治療側彎應該是要治療側彎的這個人,而非單單只治療X光片。若只治療X光片時,會將所有的眼光焦點,都只放在脊椎側彎的部位,很多人只想著,彎的部位變直了,就算治療了脊椎側彎,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幾乎所有不明原因脊椎側彎,都會造成姿勢上的異常,然而這些姿勢的異常,通常不會只有側彎的彎曲部位會受到影響,而是會向上、向下去影響身體其他部位。當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就會知道為什麼治療脊椎側彎時,不能只強調治療脊椎的側彎部位(請參考本部落格文章”脊椎側彎背架幫了您?還是害了您?”和”脊椎側彎背架的迷思!迷失?上”),否則雖然只試著改變了側彎曲線,但卻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的不對稱,是非常不值得的一件事,要再改變這些多出來的問題,可能會比較矯正原本的側彎更加困難。

    採用不同的姿勢拍攝X光片,去比較治療後側彎度數的變化


    這點筆者也有在其他文章中探討過("脊椎側彎矯正的錯誤觀念"),有些人可能會要求患者在平躺時拍攝X光片,一般正常評估脊椎側彎,是在站姿下拍攝的X片子才比較準確。有些患者可能在一開始發現側彎時,從醫院取得站姿下拍攝的X光片,然後就在醫院以外的地方接受治療,結果治療完一段時間後,他們卻安排患者拍攝躺姿下的X光片,由此來比較治療前後的差異。

    脊椎側彎度數測量,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評估, 脊椎側彎度數比較
    比較躺姿(圖左)及站姿(圖右)下,腰椎側彎度數的變化,兩者腰椎側彎度數相差27度(54-27)

    在正常的情況下,躺姿的側彎度數通常會比站姿下來得輕微,因為少了重力及大腦對姿勢控制的影響。所以利用不同姿勢拍攝的X光片,比較治療前後的側彎度數有欺騙之嫌,只有小心謹慎地評估及治療側彎,才是矯正側彎,預防惡化的最好方法。

    目前因為正統醫學對脊椎側彎矯正的保守療法,除了背架或手術外仍十分被動,所以大部份的患者,接受許多非正統醫學的治療,但不論您選擇那一種治療方式,請注意上面所提到的狀況,若未能及時反應出側彎進步或惡化的真實狀況,而延誤及早治療的先機。

    只有患者本身,或家屬對脊椎側彎了解更多,才可以選擇更好、更適合的治療方式,同時又可避免上述所提到的狀況。


    延伸閱讀






  • You might also lik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