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椎側彎矯正案例11 - 治療15次/ 腰椎側彎29度→16度

    病史

    15歲女性個案,於2014年10月學校健康檢查時發現疑似脊椎側彎,11月到醫院接受詳細檢查確認為脊椎側彎30度。

    於2014年11月22日前來接受評估,個案主訴除了側彎外,還有腰部輕微不適,長時間維持坐姿時會使症狀加劇。


    姿勢體態觀察

    由她的正面及背面姿勢來看,右肩較左肩高、骨盆明顯偏向右側、明顯的右腰凹陷、頭部略微偏左,上半身偏移至骨盆左側。由側面姿勢來看,側面姿勢曲線並無明顯異常,但整體維持姿勢的力是由上往下壓,亦即胸椎的部份是鬆垮下沉。行走時步筏下沈拖行。

    X光片分析

    從X光片來看(圖一、圖二),可看出有3個側彎曲線,15度頸胸凸向左側、17.5度胸椎凸向右側、29度腰椎凸向左側,骨盆為右高左低,差異約12mm。

    脊椎側彎, 脊椎度數,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矯正運動,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矯正成功案例, 脊椎側彎 復健, 脊椎側彎 推薦, 脊椎側彎 台中

    觸診評估

    由觸診時發現,左腰肌肉較僵硬,左側肩頸肌肉較右側緊繃,關節活動相當柔軟,觸壓左側腰部及右上頸椎的肌肉時,有明顯壓痛感。

    治療頻率

    於2014年11月開始進行每週兩次的治療,該個案並未穿著脊椎側彎背架,在被動治療方面,該個案皆能在放鬆的狀態下完成矯正床、矯正椅、脊椎矯正及軟組織放鬆等治療。

    進行主動治療面臨的問題

    主動運動的部份,該個案在前兩次治療時,就可明顯感受到身體各部分被帶回到正確位置的感覺,在我們的引導之下,也能放掉不好的力,但頭頸及上胸部的動作控制則較差,較無法達到我們要求的標準。

    治療一個月(8次)時,我們再重新評估她的姿勢體態時發現,她的姿勢更加對稱,骨盆歪斜的問題明顯改善,即骨盆漸漸回到了兩側腋下正下方,最重要的是維持姿勢的力,不再是鬆垮向下的,而是可以先鬆掉不好的力之後,再將軀幹上提,此時該個案的身高明顯變高,看到這種情況出現,筆者幾乎可以斷定,此時此刻她的側彎度數絕對是進步的,只是無法確切得知進步的度數。

    但由於該個案在學習動作時較為被動,且容易受到心情及身體狀況的影響,所以經常呈現不穩定的狀態,能在我們引導下自行調整到最好位置的頻率仍較低。

    再經過約一個月左右的訓練,她可以在我們的引導下做出正確動作的頻率明顯提高,也可以自行調整到較佳的位置。頭頸及上胸椎的自我調整能力,並未十分穩定,但我們認為可以再次拍攝X光片,看看這15次(2個月左右)的訓練結果。

    矯正治療結果~腰椎由29度降到16度,共進步13度

    於2015年1月底再次拍攝X光片(圖三、圖四),頸胸側彎曲線由15度增為16.5度,胸椎側彎曲線由17.5度降為16度,腰椎曲線由29度降為16。雖然胸及腰椎的側彎度數都是呈現下降的趨勢,但是從椎體傾斜的部份來看,她的上胸及頸部是往不好的方向走。

    脊椎側彎, 脊椎度數,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矯正運動,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矯正成功案例, 脊椎側彎 復健, 脊椎側彎 推薦, 脊椎側彎 台中

    脊椎側彎, 脊椎度數,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矯正運動,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矯正成功案例, 脊椎側彎 復健, 脊椎側彎 推薦, 脊椎側彎 台中

    治療結果分析探討 

    在練習的過程中,筆者一再向該個案強調,若無法同時調整胸頸部位的動作時,很有可能會出現腰椎側彎進步,但胸或胸頸側彎可能會變差,和筆者事前預估的一樣。

    由於該個案在拍攝X光片與前一次治療中間間隔了4天,這次的表現就是反映出她大腦真正所學習到的動作,和一個月前我們重新評估她的姿勢相比,這次的表現較之前來得差。

    主要原因是一個月前的姿勢評估,是立即訓練後的效果,而這次的評估則是間隔數天後的結果。所以側彎的矯正不見得一定是治療愈多次表現愈好,而是在於能否快速地抓到正確感覺,而又能讓大腦吸收,並重覆不斷地自行做出良好的動作,如此才能降低側彎度數,同時又能達到穩定的狀態。

    否則側彎度數會呈現上上下下的變化,無法穩定下來,所以側彎度數的矯正,需要每位患者的主動參與及學習,如果太過被動的話,或許側彎度數還是有可能被改善,但每次結果可能會不穩定,且進步的幅度也會受限。

    積極的側彎矯正,需要身體各個部位同時進行調整,還要大腦能同步接收傳入的訊息,若身體某些部位無法跟著調整,就會限制其他部位的進展,此時大腦也無法同時接收正確的訊息,因而阻礙了大腦的動作學習,這些細節都會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所以真正積極的側彎矯正,是無法透過其他被動治療所取代的,所有的被動治療其實都在為主動的調整做準備,真的想要改變側彎度數,絕對沒有捷徑,唯有改變大腦對現有不正確姿勢的認知,再透過主動的動作學習調整,側彎的度數才有可能永久改變。

    該個案未來仍應加強頭頸部及上中段胸椎的動作,由於她較缺乏主動學習的動機,又不太主動藉由”動的過程”來學習我們所要求的姿勢微調整,所以要突破現有側彎的角度,難度會較高。

    偶爾在我們的引導下,她可以做到十分標準的動作,但這種感覺一定要讓她的大腦能記住這種感覺,再經過消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並做出該動作,才可能有更進步的空間,該如何突破她現在障礙,仍有待我們一起努力。

    延伸閱讀



    相關影片

  • You might also lik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