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2歲女性個案,於2014/4月由舞蹈老師發現疑似有脊椎側彎,進而接受檢查確認為脊椎側彎,醫院所側量的度數約為胸椎40度,腰椎31度。筆者於2014年6月30號首次為該個案評估,她除了主訴側彎外,還有右上肢些微麻約有6個月的時間,經中醫整脊及補充維他命B群後,麻感症狀已有改善。
姿勢觀察
由她的正面及背面姿勢來觀察,右肩些微較左肩高、骨盆微微偏向右側、明顯的右腰凹陷、頭部略微偏向右側。由側面姿勢來看,頭部前傾、上中段胸椎過度向後,腰椎過度前彎,骨盆向後、膝蓋過度伸直。X光片分析
從X光片來看(圖一),有3個側彎曲線,34度頸胸凸向左側、44度胸椎凸向右側、28度腰椎凸向左側,骨盆為右高左低,差異約8mm。上胸側彎34度、胸椎主彎44度、 腰椎側彎28度,兩側骨盆差異8mm |
觸診評估
頸椎周圍及左腰些微較硬,在趴姿下觸摸其背部側彎曲線,並未像站姿下明顯,就筆者的經驗來看,若趴姿下側彎弧度較不明顯者,能被矯正的空間比較大,若在趴姿下,背部的側彎弧度就很明顯的人,側彎能被矯正的空間比較小,當然這並非絕對的正相關,但似乎有這方面的趨勢。
一般治療側彎,只要是側彎弧度愈多,不論側彎度數幾度,矯正難度就愈高,因為治療起來會綁手綁腳,以這個個案為例,為了要矯正最大的胸椎側彎,若進行太多過度矯正治療時,一定會使頸椎及腰椎角度變差。
但若要同時顧及3個曲線時,所能給予矯正治療的幅度就會減弱,每個不同的專業人士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以筆者的經驗,千萬不要為了矯正中間或最嚴重的側彎曲線,而使其上方的側彎弧度變大,否則這樣就像拿石頭砸自己的腳,不但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反而創造出更大、更難解決的困難。以這個個案來看,在矯正上是有相當的難度。
治療頻率
該個案住得較遠,我們於2014年6月14開始安排每週一次的治療,於暑假期間安排連續4天每天兩次的密集訓練,開學之後則以每週一次的頻率為主,中間曾嘗試幾週,一天兩次的治療,但該個案的表現並不理想,所以建議家長以一天一次的訓練為佳。
該個案在接受筆者治療前,已先製作背架,平均每天穿著時間為10小時,假日在家時,當姿勢不好才會被要求穿上背架,否則假日休息時不穿背架,該背架的製作也尚未完成,氣囊仍未安裝。
一開始在治療的過程中,該個案雖不排斥治療,但在被動治療部份因疼痛不適而流淚,在主動運動過程中,因為受到挫折而哭過更多次。
矯正治療上面臨的問題
第一、該個案因鼻子過敏鼻塞,都是用嘴巴呼吸,只要每次呼吸時,都會將兩側的胸廓撐得更開(胸廓過度撐開,將難以讓側彎往中間靠,會限制側彎的進步)
第二、該個案的腹肌會一直持續用力收縮而不自知(無法放鬆不當的腹肌收縮,會限制脊椎的延伸,而難以改變側彎度數)
第三、該個案無法放鬆身體讓我們引導到比較好的位置,所以大腦無法學習、感覺到正確的姿勢。
由於她從小到大一直都是胸廓過度撐開、腹肌過度用力,所以她並不知道自己是一直持續在用力,大腦也不知如何放鬆(請參考 :採用大腦學習訓練法多久可看到成效?),如此會增加矯正訓練上的難度。
在這個個案上,我們大概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漸漸讓她身體的側面中心點逐漸往中間靠。前兩個月都在加強頭頸部的動作訓練,慢慢地該個案可在平躺姿勢下及坐姿下完成比較標準的頭頸部動作,直到第四個月左右在站姿下,才可在沒有不當施力的情況下,完成部份頭頸部動作,到第五六個月左右,可在愈來愈放鬆的情況下,完成頭頸部動作,但到目前為止,她仍無法同時控制身體各部位的微調整,還是只能將焦點放在頭頸這個部份。
矯正治療結果~胸頸側彎改善8.5度/胸椎側彎改善8.5度
治療約6個月左右(圖二、圖三),該個案的胸頸曲線由原來的34度降為25.5度,胸椎曲線由44度降為35.5度,腰椎側彎由28度降為27度。整體來說4節最斜的椎體,前三節都呈現下降的情況,只有第四節(最下面一節)的椎體從9度增加到10.5度。這也符合了我們在治療上的觀察,該個案無法同時進行身體各部位的微調整,尤其是調整軀幹中段及骨盆的位置,這兩個部位的調整和第三節及第四節,最傾斜椎體的傾斜角度能否降低有很大的關係。
治療後X光片結果上胸及中段胸椎皆進步8.5度 |
我們試著將圖二及圖三組合在一起(圖四),和圖一比較,雖然頭部仍偏向右側,但頸部明顯回正,胸椎凸點往中間靠近且未伴隨有明顯頭頸偏向右側,這就是好現象,因為一定要透過頭頸部的脊椎延伸,才能達成該目的,這個部份是背架無法協助我們做到的部份。
治療前(圖左)後(圖右)比較,治療後(圖右)所有 的側彎總度數均下降,最傾斜的椎體角度也 下降,僅有腰椎第4節的傾斜角度些微增加 |
姿勢外觀上可明顯看到改變,從正面及背面來看,胸廓的寬度明顯減少(原本因呼吸方式錯誤,造成胸廓過度外開),且頸部線條明顯變細長,肩部較為放鬆,但頭部及骨盆仍些微偏向右側。由側面來看,頭部、上胸、下肋緣及骨盆逐漸向中間靠近,在此姿勢下,整體軀幹變長,但頭部仍有些微前傾及過盆向後的情形。
由於該個案在動作學習上,一開始較無法掌握,所以穿著背架防止側彎惡化,一旦可以掌握住動作調整的要領,則可漸漸減少穿著背架的時間。該個案的家長也相當用心,會要求及觀察她的居家運動,若動作進行正確時,家長也可明顯觀察及觸摸到胸椎側彎往中間靠近,而腰椎的部份則尚無改變,因為該個案仍無法自我調整到胸腰及骨盆等部位,這也是我們未來要加強的方向。
相關影片
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