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椎側彎矯正案例9 - 治療11次成果:胸腰側彎26度→19度

    病史

    18歲女性案例,於2011年自行發現上胸不對稱,到醫院檢查發現27度脊椎側彎,但不曾進行積極治療。

    筆者於2013年9月28日首次為該個案評估,個案主訴除了側彎之外,還有左腰酸痛,症狀約有1年,長時間站立會使症狀加劇,稍作休息則症狀緩解。

    姿勢觀察

    觀察她的正面及背面姿勢,臀部些微偏左,左腰弧線凹陷,肩膀左高右低,骨盆高低差無法由外觀判斷,但若臀部偏左時,通常左邊的骨盆會較高。

    由側面姿勢來看,頭部些微前傾、上後胸過度向後、肚子向前凸出、腰椎前彎曲線明顯、臀部向後的不良姿勢。

    X光片分析

    從X光片來看,為S型側彎(圖一),15度上胸側彎凸向左側(圖二),最凸點約在胸椎第二節,26度胸腰側彎凸向右側(圖一),最凸點約在胸椎第十二節,最傾斜的三節椎體(藍色標示)分別為胸椎第一節、胸椎第六節、腰椎第二節。

    脊椎側彎, 脊椎度數,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矯正成功案例, 脊椎側彎 推薦, 脊椎側彎 台中


    觸診評估

    觸診時發現,右後胸腰(側彎凸側)處的肌肉十分緊繃,有明顯壓痛點,此處的關節也比較僵硬,反倒是平時會酸痛的左側,比較起來較不緊繃。另外上胸椎到中段胸椎處有駝背的部份也較為僵硬。

    矯正難度分析

    分析該個案的曲線弧度,左上胸側彎的曲線弧度位置較高,通常矯正難度會比較大,右側胸腰側彎的凸點較低,呈現C形曲線,若脊椎不是很僵硬的話,矯正起來應該比較容易。

    治療頻率

    我們於2013年10月5號開始安排每週一次,每次3小時的矯正治療,該個案沒有穿著背架,由於該個案的矯正意願強烈,對於治療上的所有項目都相當配合,雖然只能接受一週一次的矯正治療,但我們還是對她抱相當大的期望,希望能看到一些成效。

    進行被動治療所面臨的問題

    該個案對於被動治療的部份,不曾反應過不適或難以忍受,配合度及接受度尚佳,對於右側胸腰交界較僵硬的部位,在進行放鬆治療時,會反應有明顯酸痛的情形,但都在可接受範圍。治療第三次過後,右側胸腰的僵硬部位變得較為柔軟,治療時的酸痛也大為減少。

    進行主動治療所面臨的問題

    針對主動運動的部份,一開始該個案會因為太過求好心切,反而會過度施力,因此到了第四週左右,她可以用較放鬆的方式進行運動,所以表現的較佳。但該個案的脊椎仍不夠柔軟,一開始接受引導時,能被引導的幅度相當有限,雖然下胸腰的曲線為C型,理論上來說比較容易矯正,但以這個個案為例,該部位僵硬,所以一開始能拉開的幅度便會受限。

    到了第六週,重新為該個案評估正面及背面的姿勢,似乎沒有變好,反而因為身體沒有抓到正確的重力中心線位置,使得整個上半身更加偏向右側,只有側面姿勢變好,上胸後突的情況不那麼明顯。

    在加強了她不足的部分,於第七週再重新為她評估姿勢,這時可發現她的正面及背面姿勢明顯變好,身體的中心點都回到了重力中心線的位置,左腰凹陷處變得不明顯。

    從正面來看,兩側的腰線相當對稱,只有從背面來看,左後胸腰處有些微凹陷,骨盆也回到中間的位置,筆者試著在她背部描繪出側彎的曲線,和第一次接受評估時相比,胸腰交界處雖然還有彎度,但比之前的背部曲線還直,而上胸椎的曲線幾乎回到中線。

    矯正治療結果~胸頸側彎進步7度/胸椎側彎進步7度

    筆者本想在第8 週為該個案拍攝X光片,但礙於時間無法配合,只好在第11週接受治療前,為該個案重新拍攝X光片,因該個案上胸有側彎,所以加拍了另一張上胸椎的片子,結果如下:

    脊椎側彎, 脊椎度數,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矯正成功案例, 脊椎側彎 推薦, 脊椎側彎 台中

    治療結果分析

    比較圖一修剪版和圖四,胸腰側彎由29度降到19度,而兩節最傾斜的椎體角度均有下降,分別由10.5降到7度,16降到11度,骨盆高低差沒有改變。再來比較圖二及圖三,上胸側彎由15度降到8度(紅色標示),最傾斜的椎體分別由8降到4度、7度降到3度(圖二圖三藍色標示)。

    脊椎側彎, 脊椎度數,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矯正成功案例, 脊椎側彎 推薦, 脊椎側彎 台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圖二及圖三上的綠色標示,為筆者進行矯正治療用的度數,比較上面所有的度數,幾乎都呈現下降的趨勢,只有一個度數沒有改善,這點在筆者這些年的矯正經驗中,是相當少見的。

    根據以往的經驗,綠色標示的數字有些降低,有些會增加,這些度數的消長,通常是患者在調整姿勢的過程中,為了代償某些減少的度數,而使得另一個部位的度數些微增加。

    當然在最好的情況下,所有紅色、綠色及藍色標示的數字都要降低,且降低幅度要大,才是最好的矯正結果,但實際在臨床上,並不容易做到,尤其是上胸椎及頸椎部位。

    至於該個案未來的進步空間,我們仍抱持著樂觀的態度,雖然她目前無法自行將姿勢調整到更好的位置,但透過適當的引導就能做到,所以只要透過不斷的練習,在脊椎變得更僵硬之前,應該還有空間讓側彎度數下降。

    不過該個案一直以每週一次的治療頻率來進行治療,已經是側彎矯正治療的最低標準,在不提高治療頻率的情況下,有時要看到更明顯的進展,難度將更高。


    延伸閱讀



    生長板閉合後還有機會改善側彎度數嗎?26歲案例23歲案例
  • You might also lik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