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脊、脊椎矯正到底有沒有效?



    脊椎側彎整脊, 脊椎側彎治療, 脊椎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 物理治療

    有很多人對於整脊有很多錯誤觀念,認為有酸痛就要去給人整一下, 有人整一下有效,有人整沒效,這也就是為何整脊醫學被一些人認為難登大雅之堂,只能淪於民俗療法。

    坊間的民俗療法經常透過觸診,就告訴病人脊椎哪一節歪了、哪裡的筋位置不對、哪裡骨頭錯位,然後就馬上"喬一下",當然也有人因此"喬"出大問題,而後悔終身,但也有很多人"喬"完後通體舒暢,問題都解決了。

    其實脊椎矯正是有一套的學理依據的,它的理論是如果脊椎的整體結構或其中數節脊椎的位置產生異常,可能會壓迫神經,而神經受到壓迫就會出現症狀。當然也有很多脊椎結構異常的人,在現階段是完全沒有症狀的,但結構異常會在將來造成更多問題。

    例如當急性椎間盤突時,脊椎為了適應該節的突出,通常會偏離原本正常的位置,所以藉由找到該節偏移的脊椎,並將它推往正常的位置時,會連帶移動椎間盤,而使疼痛症狀立即緩解。在這種情況下,脊椎矯正就像仙丹一樣,可讓症狀在一、二天內消失。

    所以只要脊椎真的有偏位,而該偏位所壓迫的神經又能明確地對應到該症狀,那麼脊椎矯正就是非常好的治療方法。只是要如何證明脊椎偏位與症狀的關聯性是有困難的,但如果只是單純的脊椎壓迫造成手腳麻痛的症狀,那是很容易判斷之間的關聯性。

    例如脊骨神經醫學領域的第一位病患,就是耳朵失聰的病人,透過脊椎矯正,治好了十多年來聽不到的問題,但這不表示脊椎矯正可以治療每一個失聰的人,因為被治療的人有脊椎偏位且神經受到壓迫,所以治療才有效果,該病患回憶為何會失聰時,曾提到在搬東西時聽到脊椎"喀"的一聲,此後便聽不到了,這就是非常適合利用整脊來治療的病人。

    例如有一個5歲小朋友,在走路時跌倒撞到頭,之後便脾氣易怒、愛哭、嘔吐、發燒、流鼻涕及食慾不振,這些症狀看似和脊椎一點關係都沒有,卻在一次矯正治療後,改善了這些症狀。

    所以脊椎矯正並不能治療愛哭、嘔吐或情緒方面等問題,但是只要這些問題可能來自於脊椎的壓迫,那麼脊椎矯正就能治療這些問題。

    而一般利用科學的方法很難證明症狀與脊椎神經壓迫的關聯性,所以才會造成許多誤會,誤認脊椎矯正可以治萬病,但只要這些疾病來自於脊椎壓迫,那麼脊椎矯正就有幫助,如果不是,就是浪費時間及金錢。

    那既然沒有辦法找出關聯性,最保險的方法就是找出現有脊椎的偏位,直接去矯正該偏位,以預防未來的問題發生,這是脊骨神經醫學領域的一部份,但也有很多醫界的人對此有些微詞,認為沒有症狀的人為何要接受矯正,我想這是立埸觀念不同的問題,很難說誰對誰錯。

    例如醫界有人提倡服用阿司匹靈來預防心臟病及中風的發生;也有人建議,如果家族中有多人有乳癌病史,可先將乳房移除,但這些人在現階段一點症狀都沒有,為何要建議做這些預防措施呢?我想道理都是一樣的,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對於別的領域看法就會有所不同。

    所以站在脊骨神經醫學領域上,如果能找到脊椎結構上的問題,就先將這個問題解決,為何一定要等症狀出來才要治療呢?一旦結構上的問題變得非常嚴重,最後可能誰也救不了,例如結構已經退化得非常嚴重,這時所有保守療法都沒用,而且手術的效果也不一定好,難道要等到這個地步才建議求醫嗎?根據我們的經驗,尚在潛伏階段時,結構異常的嚴重程度和病人的症狀不一定百分之百成正比,那要利用哪一個來當依據,建議病人接受治療呢?明明知道這個異常未來會出現大麻煩,難道不需要提醒病人注意或做些什麼來改善嗎?

    已經有研究證實頸椎矯正可降低正常人的血壓,國外也有很多文獻提到脊椎矯正對於中耳炎的小朋友幫助也很大,所以脊椎發生問題,會影響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進而影響到其他內臟的健康問題,而目前並沒有儀器來評估脊椎壓迫所產生自律神經的問題,所以該如何看待脊椎矯正在醫學上的定位,大部份任由每個人的主觀意識來評斷。

    只有透過科學的方法來證明脊椎、神經、內臟之間的關係,才是未來更重要的課題,如何能更正確地教育民眾對於脊椎矯正的觀念,則應當是脊骨神經醫學領域人員的責任。不能胡亂吹噓,浮誇病人的問題及脊椎矯正的療效,但也不能因此而排斥或否認它在醫學臨床上的效果。所以不能只因為沒有科學方法來證實的東西,就不代表它不存在或沒有意義。

  • You might also lik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