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椎側彎矯正案例29~一個月胸椎側彎68度→50度

    14歲女性,家長無意間發現脊椎側彎,經由X光片確認側彎度數分別為胸椎51度、腰椎40度(圖一),由於發現側彎之初僅接受經絡精油按摩治療,將近7個月的時間,胸椎、腰椎側彎度數快速惡化到68度及58度(圖二)。

    <圖一>初次發現脊椎側彎時側彎度數已達51度及40度
    <圖二>七個月後側彎度數急速惡化至68度及58度

    該個案的側彎度數極為嚴重,在接受評估前已訂製背架。她的背部雖有輕微酸痛,但不影響生活。我們于2021年8月27日進行評估,並於當日開始接受治療。


    觸診

    左腰肌肉明顯較為僵硬,右側頸部肌肉有壓痛點及些微僵硬,整體關節活度相當柔軟,在平躺下進行頭部向前屈曲動作時,可感受到胸椎凸側處緊繃、酸痛,表示有脊髓神經緊繃的問題。


    姿勢觀察

    由正面及背面觀察,頭部偏向右側、兩側肩膀幾乎等高、骨盆明顯偏向左側(圖五),右側骨盆高於左側。由側面姿勢來看,頭頸部明顯前傾、胸腔偏後、右側肩胛骨較為外開,且將肩關節推向前。


    X光片分析 

    胸椎側彎凸向右側68度、腰椎側彎凸向左側58度,三節最傾斜的椎體分別為胸椎第5節、胸椎第12節、及腰椎第4節,骨盆右高左低(圖二)。

    圖二胸椎側彎68度、腰椎側彎58度,三節最傾斜的椎體分別為胸椎第5節、胸椎第12節及腰椎第4節

    雖然X光片顯示肩膀右高左低,上胸及頸椎尚未出現代償性側彎,但這個部份與姿勢外觀有所不同,姿勢外觀看起來頭部偏右,左右兩側肩膀等高(圖五),表示未來極有可能發展出上胸側彎的趨勢。


    治療頻率

    這個個案的側彎度數極為嚴重,所以他們決定拉高治療頻率,接受每週3~4天,一天1~2次的治療。第一週接受3天4次、第二週4天7次、第三週3天5次治、第4週4天6次治療。


    進行被動治療所面臨的問題

    一開始接受被動治療時,會有明顯腹部用力及胸腔外開的力量,這些力量都會加重胸椎側彎,使胸椎難以往中間靠近。但她可在口頭提醒下試著鬆開這些力量,在第一週治療結束前,便可在肌肉平靜且放鬆的情況下接受被動治療。

    不過治療到第4週時,卻發現當她趴在床上,右側肋骨較之前外開、且脊椎能被帶往中線的幅度變小。若在進行被動治療時,趴姿及站姿下的脊椎外開差異愈來愈小時,代表2種可能,一個是側彎度數非常小,所以站姿及趴姿下的差異很小、另一種則是脊椎僵硬,導致在站姿及趴姿下的差異愈來愈小。

    當出現第二種情況時,並非好現象,表示側彎能被矯正的幅度會愈小,若孩子的側彎,在站姿及躺姿下的差異愈大,這代表孩子未來可被矯正的幅度也愈大。

    我們不確定這個問題是否和穿著背架有關聯性,未來仍需繼續觀察。


    進行主動治療所面臨的問題

    第一週

    由於這個個案非常柔軟,所以身體會順著側彎出現明顯由上往下的下沉力量,導致側彎會被固定在外開的位置,甚至很容易順著地心引力使身體更加塌陷。我們透過導正身體的結構來改善塌陷問題,但由於一開始控制不佳,導正了其中一個部位、其他部位便立刻出現其他方向的偏移及歪斜。

    這是初學者最常面臨的問題,一開始需要修正的區域較多及且力量控制差,太多訊息需由大腦進行控制,所以會有手忙腳亂的感覺,在這個階段,通常大腦對於身體是否被導正的感覺會非常不敏感,甚至該個案自己透過視覺也難以判斷。


    第二、三週

    可在我們引導下將身體帶到更好的位置,但身上仍有很多沈重的力量,而無法持久,在第二週時重新進行姿勢評估,骨盆的偏移、及向右外開的軀幹都被導回到中間的位置,外開的胸椎及腰椎也往中線靠近(圖五)。

    治療到第三週加入了脊椎側彎背架,除了居家運動及接受側彎治療的時間外,每日穿著背架至少20小時。


    第四週

    進入第四週時,身體下沉的力已經不像前3週那麼明顯,但身體能被引導至更好位置的幅度變小且更加費力,主要的原因就是側彎患者們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他們仍無法完全修正身上不好的力,導致身體雖然可暫時被引導至更好的位置,但因為不好的力量仍然存在,所以很容易再回到原本的側彎位置、或側彎能被矯正的幅度受到限制。

    該個案雖然無法主動察覺這些異常的力,但她可以經由我們提醒配合鬆開這些力量,這時我們便能用更少的輔助力量,將她的脊椎引導更好的位置。此時她不但自己能看出脊椎明顯被延長、而且只需要用很少的力量,就能維持在該狀態,這是這4週治療以來動作表現最好的一次,不過一開始要維持在這個位置時需要非常的專注,才能在該姿勢下維持身體平衡。


    脊椎側彎治療一個月結果

    胸椎側彎獲得大幅度進步達18度(68→50)、腰椎側彎小幅改善至6度(58→52)。

    大腦學習訓練法一個月,胸椎側彎大幅度進步1度8度(68→50度)、腰椎側彎由58→52度(于第三週加入背架)

    透過這個個案的治療結果發現,採取高於常態的治療頻率,可在短時間內快速改善極重度脊椎側彎度數,透過修正身上異常的力量來導正側彎,比傳統上利用增加核心或任何增強肌肉力量的運動方式更有效果。


    治療結果探討


    運動品質勝於運動的時間及重覆次數

    一開始利用大腦進行錯誤修正的矯正難度較高,會讓人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也不知道是否正在進行正確的練習、同時側彎患者們也很難連想這些動作到底和脊椎側彎矯正有何關聯性。

    但其實他們所練習的每個動作,都是側彎矯正的分解動作,只要能熟悉這些分解動作,最後只要將每個部位的分解動作組合在一起,就是脊椎側彎矯正。

    這個個案在一開始也面臨相同的困擾,到底回家後該怎麼進行練習,每個動作該練習幾次?還是以每日練習的時間長度來當依據?其實大腦學習訓練法和所有典型的運動都不同,它並非制式化的以次數或時間做為每日練習的標準,若在練習時未針對常出現的錯誤力量進行修正,只專注在時間及重覆次數,那麼即使每天都很認真的花時間練習,一樣無法獲得良好的矯正成效,甚至在進行矯正運動時,會同時強化錯誤的力量而出現反效果。

    這種問題非常常見於採用其他側彎矯正運動的患者身上,如果在進行運動時,未修正側彎患者的錯誤力量,這種錯誤的力量會隨著側彎矯正運動同步被增強,此時側彎度數不但難以被改善,當轉換成另一種側彎治療方式時,還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及精力去修正原先的錯誤,反而增加矯正治療的難度。

    所以利用大腦學習訓練法進行側彎矯正,動作練習的品質優於一切,必需要能對錯誤的動作模式進行修正,而非以時間及重覆的次數來判定。


    加入適當的輔助

    這個個案在接受治療的第三週開始加入背架的輔助,由於她的關節活動度較大,所以穿上背架時,主要彎度可被矯正的幅度較大,但這樣的成效主要建立在水平推擠式的平移矯正方式,透過增加頭頸部及骨盆的歪斜,才能讓脊椎達成平衡(圖四)。

    穿著背架時,主要彎度大幅度降低,但卻造成骨盆及頭部往逆轉胸椎矯正方向偏移,此種水平偏移式的矯正方式,會利用犧牲次要彎度的方式,換來主要彎度的進步

    所以透過背架矯正脊椎側彎的主要彎度,勢必會創造出其他部位產生歪斜,在未來的治療裡,雖然無法完全避免這樣的問題產生,也只能儘量減緩背架對次要彎度的負面影響。


    高頻率的訓練方式

    這個個案的家長在接受治療之初,就表達願意提高矯正治療的頻率,同時展現出矯正側彎治療的決心,甚至希望孩子休學一段時間,專心治療脊椎側彎。不過孩子不願意放棄學業,所以折衷為在有限的治療天數裡,提高治療的次數,以每週治療3~4天、一天1~2次的矯正頻率進行。

    我們在前2週就完成了11次治療,這樣高頻率的訓練方式,有助於讓該個案更容易了解,大腦學習訓練法對側彎矯正治療的整體概念,同時也能更快速的修正她的錯誤動作模式,所以治療到第二週時,重新進行姿勢外觀的評估,即可發現她的姿勢獲得了明顯的改善(圖五)。

    大腦學習訓練法2週,共進行11次練習,姿勢外觀獲得明顯改善,骨盆回正且胸椎及腰椎的外開曲線往中線靠近

    結論

    每位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都不一樣,所以並非每位孩子都適合利用高頻率的訓練方式,來矯正脊椎側彎,這個個案可以理解,並有積極改善側彎的動力,所以她能不斷地在一次次的錯誤裡,重覆地嘗試進行修正,且未被挫折所打倒,這才是在短期內看到側彎度數大幅度獲得改善的關鍵。

    但面對脊椎側彎這種難纏的問題,真正的考驗現在才開始,如何穩定住矯正後的成效、減少背架對次要彎度的不良影響、及能否讓側彎度數再次獲得改善、同時讓矯正後的成效永久維持,並脫離背架,都是未來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當主要彎度愈來愈好,但次要彎度卻無法同步跟著變好時,未來的矯正難度會愈來愈高,只要孩子不放棄,我們將陪伴她一同克服這些困難。




  • You might also lik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